|
新闻中心 |
|
雄安诞生全国首个国标零碳园区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23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内动态 |
碳汇林讯 9月19日,雄安新区发生了一件对中国零碳建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雄安创新中心”)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零碳园区”证书并正式授牌。
这是全国首个依据国家标准评定的零碳园区,标志着中国在零碳园区建设领域实现了标准化突破。
这座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的园区,不仅是一座科研场所,更是一个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达73.8%、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85%的零碳实验室。它通过四维降碳技术体系,为全国园区零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一、园区概况:国家级零碳标杆的硬核实力
雄安创新中心作为雄安新区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科研及产业、试验检测、会议展示用房和地下空间。园区由5栋建筑呈围合状布局,中间星球形状的建筑是会议展示中心,四角分布有4座科研产业楼。
目前,该园区已获得国家部委及行业奖项荣誉31项、省市及雄安新区奖项荣誉22项。园区的零碳认证评定主要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组织起草的《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等标准规范。
这一国标标准结合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气候特点、建筑用能特性和低碳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了建筑碳排放计算边界、范围与方法,首次科学界定了低碳、近零碳及零碳建筑/区域。
二、技术路径:多维度的降碳创新实践
1.能源供应清洁化
雄安创新中心在能源供应方面实现了根本性变革。园区采用复合式供能技术的清洁冷热能源站,在地下设有多达1138口深度超过130米的地源热泵管井。
“通过地源热泵系统,投入1度电,相当于得到5度多电的热量。”地源热泵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边争介绍。
园区屋顶半数面积铺满光伏板,光伏系统年发电量可达273万千瓦时,能满足园区四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园区还创新采用了最大规模的全域直流系统,有效减少交直流变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2.能源配置柔性化
面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世界性难题,雄安创新中心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园区与大电网相连,根据自身新能源发电量情况,通过电力市场灵活地从电网购电。
同时,园区能够实时监测不同地块、不同区域的负荷情况,并实现均衡调配。这种柔性化能源配置模式使园区能够在阴天光伏发电量下降时,同步调整内部负荷需求,实现发电与用电的动态协同。
3.园区管理智能化
在云端,雄安创新中心打造了园区智慧运营管控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园区碳监测、能源智慧管控和园区智能管理。这一平台管控着园区14.6万个大小各异的设备,从空调、水龙头到每间屋子的灯泡。
平台可实时监测相关设备使用情况和耗电量,并随之计算每栋楼、每层楼、每间屋子的设备能耗和碳排放情况。在大数据模型支持下,可以智慧计算上调、下调空间,实现柔性调配负荷和零碳管理。
三、市场化机制:电碳协同的“临门一脚”
园区通过各项节能降碳措施,降碳率已达60%以上,但仍需电网供电,会产生间接碳排放。雄安创新中心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电碳协同交易平台完成零碳建设的“临门一脚”。
未来的电碳协同交易服务平台将设在园区会议展示中心大楼,串联起电力直接用户、强制控排或自愿减排企业与电力交易市场和碳交易市场。
这一平台对内实现园区全景碳监测,有碳排放监测、碳账户管理、碳排放诊断等功能。对外提供电碳协同交易服务,打通各类电碳交易通道,把能源供应方和需求方紧密连接起来,通过底层算法模型,建设智能决策系统。
四、推广价值:可复制的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雄安创新中心构建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产品、套餐化定制的推广应用体系。该体系具有纵向深度足、横向覆盖广的特点,可适配产业园区、社区、企业等各类不同对象,打造可生长、可测量、可推广的生态型解决方案。
与传统园区建筑相比,雄安创新中心构建了内部降碳、互动降碳、市场降碳和运营降碳的多维度降碳技术体系。这一体系为各类园区零碳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板与示范路径。
园区还特别注重技术的可推广性。例如,地源热泵系统只是通过U形管内的自来水与地下土壤进行换热,不采集地下水,因此不会造成地下水二次污染,这使得该技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具有可复制性。
雄安创新中心的实践表明,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设计问题。园区构建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产品、套餐化定制推广体系,已显示出纵向深度足、横向覆盖广的特点。这意味着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可快速复制到产业园区、社区、企业等不同场景。
其他园区可以借鉴其经验,从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能源配置柔性化和园区管理智能化四个方面系统推进。这座位于雄安新区的创新中心,已然成为中国零碳园区建设的一盏信号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