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在中国国家林业局、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大力支持下,世界著名的“菌草之父”林占熺及其带领的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团队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试验——在干旱区流动沙丘上种植菌草治沙。试验地点便是内蒙古阿拉善盟巴音木仁苏木查汉套海:干旱、高温、多风、少雨的典型大陆性气候,流动沙丘为主的地质条件。
经过100多天的努力,种下的菌草6次“死而复生”,荒漠上开始出现绿洲,流沙被固住了。8月24日,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对这项试验进行了验收。结果表明:种植的菌草成活率75%以上,成活的菌草在流动沙丘上生长良好,根系发达,百天之内均能把流沙完全固住。菌草治沙技术实用性强、方法简便、便于推广。在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区这样条件的沙漠地区,采取种植菌草来治理沙地是可行的。林占熺团队的菌草技术,将为中国黄河沿岸防沙、治沙,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闯出一条新路。
事实上,菌草技术一开始就是为了生态保护而诞生的。1986年,时任福建农学院研究员的林占熺为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创造性地打破了传统的“草腐菌”与“木腐菌”界限,开创了“菌草学”这个新兴学科。
20多年来,随着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这个新兴学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并先后被列为国家科技推广和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等。
而由林占熺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发、培育而成的菌草则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产量大、营养价值高、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同时还耐旱抗寒。利用菌草生态技术进行荒漠化治理,投入省、见效快、效益高,还可把荒漠地区丰富的光照资源转化为畜牧业饲料、食药用菌培养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将产生经济及社会效益,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这之前,这个被称为“新式武器”的菌草其实已经在多个地方现过身:1993年,在福建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菌草种植才一年,土壤侵蚀量就减轻78%;1997年,在宁夏中部典型干旱荒漠地种植菌草,并用菌草做原料栽培食药用菌,栽培香菇、灵芝、毛木耳、平菇、花菇等均获得成功;2011年,在西藏林芝开始菌草治理流沙的试验。2012年9月,有关专家对菌草治沙试验进行现场鉴定,认为“沙地被完全固定、效果非常明显……对其他沙地的治理也有试验前景”;2012年,在福建开展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中的顽症“崩岗”试验示范,3个月即见成效;2006年以来,在卢旺达尼罗河上游开展治理水土流失试验示范,所得数据表明:种植巨菌草当年土壤流失量比传统农作物地减少97.6%,种植菌草套种玉米的土壤流失量比传统农作物减少89.1%,水的流失量减少80%以上。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影响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土地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随着林占熺及其团队的不断实践,大量的成果表明,菌草技术在生态治理中已初具成效。菌草,已作为一种治沙“新式武器”而问世,正如林占熺自己所表示的那样:将彻底改变中国荒漠化趋势,并对世界荒漠化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