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林业,正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的战略选择。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一份重要的协议文本,文本中第六条款特别明确了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我们认识到,减少滥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提高森林对温室气体的清除量,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立即建立包括REDD+在内的机制,为这类举措提供正面激励,促进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资金的流动。”
森林碳汇以最经济、最直接、最快捷的优越性受到各国的瞩目,并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履行国际减排义务的重要途径。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要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这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对未来高度的责任心,也争得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话语权。
胡锦涛主席的承诺掷地有声的依据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评估的结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固碳量为3.59亿吨,折算为年吸收二氧化碳量为13.15亿吨,为我国2008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60.18亿吨的21.85%,表明中国排放的近1/4的二氧化碳被森林所固定,年释氧量为12.24亿吨。
中国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的测算依托中国森林生态站网的长期连续观测研究数据。主要体现在林分净生产力和土壤年固碳速率数据上。我国的固碳效果监测,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森林生态站成立之初就已开展。进入21世纪,以全国森林生态站为基础,从现有森林资源出发,开始探讨适合于评价我国森林在大气碳平衡中作用的研究框架。新的技术研究突破在于不仅认识了森林地上部分产生的固碳价值,还更多地关注森林的多层次固碳效果,特别是地下部分——土壤产生的固碳作用,这使中国原有的固碳价值的测算数值有了较大的提升,并更接近真实。
2009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合作开展的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结果,表明了中国森林碳汇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仅广西全区一年森林固碳量就达4870.15万吨,折算成二氧化碳为17857.22万吨。中国生态站网中心主任王兵将广西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比对发现,广西森林基本可以消除全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了广西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站是对中国森林固碳价值核算有重要作用的生态站。该森林生态站的观测系统通过对林内的风、温度、湿度、水汽压、辐射、土壤热通量等进行监测,揭示了生态系统碳通量(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碳增减的数量)的日、季节和年际波动特征及其对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从而准确地估计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宝天曼森林生态站的长期连续观测研究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提供了有效数据,其碳汇效应及其对国家减排的贡献率,是制定CO2减排相关重大战略决策急需的数据依据。
中国政府由于在森林碳汇计量和监测工作中掌握了主动权,对于推进森林碳汇和国际履约谈判产生了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代表团去年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哥本哈根会议,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订,适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目前世界上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主要有三种技术方向和选择:一是采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二是提高能效、减少能耗;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汇技术。从目前情况看,前两种技术都难以推广。进行技术改造和推进替代技术,成本高,各国难以承受;提高能效或过多减少能耗,会严重影响GDP,举例说,如果我国实行“气代煤”的比例为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会减少4.9%,但GDP会下降2.0%。
森林碳汇因潜力大、易执行、见效快、成本低、对经济增长影响小等特点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方向选择,是当前减排的最佳手段。
我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这些成果更说明了我国森林碳汇有着巨大潜力。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已成功开展了多项工作。胡锦涛主席就林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确保实现2020年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