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挑战:“硬件”易建,“软件”难成。
所谓“硬件”,指的是植树造林、污水处理厂、光伏电站、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和设施。在这方面,中国的决策和基建能力举世瞩目,确实“都不是事”。而“软件”,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关乎理念、制度、文化、行为习惯和治理体系。要给这个“软件工程”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表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但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阶段,并分析其关键挑战与驱动因素。
“软件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1. 治理与制度体系: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顶层理念,但在地方执行层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从“唯GDP论”转向包含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政绩考核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司法和问责制度。
2. 法律与政策体系:中国已经建立了《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但部分法律条款仍偏原则性,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需要更精细化的立法和更严格的司法实践。但是需要形成严密、可操作、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3. 经济与技术体系:在新能源等领域已取得领先,但大量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需要巨额成本和时间。绿色金融体系尚不成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待加强。还需要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让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4. 文化与价值观体系: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难的。 公众的环保意识在觉醒,但“知行分离”普遍存在。很多人抱怨雾霾,但自己却不进行垃圾分类;追求绿色产品,却又崇尚过度消费。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需要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道德准则。
时间框架的预估
短期(5-10年):制度框架强化与重点领域突破期。 “硬件”继续快速完善。在“软件”上,通过中央环保督察等强力手段,自上而下地压紧制度笼子,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公众层面,垃圾分类等强制性措施开始改变行为习惯。这个阶段主要是外部约束在起作用。环保指标在地方政绩考核中的权重稳定在30%以上;重点行业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面落地。
中期(10-20年):系统融合与内生动力形成期。绿色技术与经济体系深度融合,开始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市场力量成为推动生态文明的主要动力之一。公众的环保行为从“被迫”逐渐转向“习惯”,绿色消费成为主流。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开始形成合力。使绿色产业对GDP贡献率超过传统高污染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公众对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高度关注。
长期(20-30年甚至更久):文化成熟与文明形态稳固期。生态文明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基石。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无需强调的自觉选择。中国的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并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时,“软件”才算基本“建设好”。 碳达峰后走向深度脱碳,并稳步实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得到全新体现。
如果指的是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框架,让主要污染问题得到控制,可能需要 10-15年。如果指的是整个经济社会运转模式和公众文化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一个成熟的生态文明形态,那将是一个 一代人甚至更长时间(30年以上) 的持续进程。这个过程没有终点,它是一个不断演进、完善的“活的系统”。其速度取决于:技术革命的速度(如储能技术、碳捕捉技术的突破)和国际合作的深度。最关键的是中国社会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每一个公民,能否真正形成共识并付诸持之以恒的行动。
因为思想的转变,是一切变革的开始。(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