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环境危机包括气候变暖的加剧,人类中心主义受到了来自哲学、伦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广泛批判。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核心、最高等、最具价值的物种的哲学观点和世界观。它将人类的利益、价值和经验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和依据。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价值论上的中心:只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其他非人类实体(如动物、植物、生态系统)的价值是工具性的,即它们的存在意义在于为人类服务。
2.本体论上的优越:人类因其独特的理性、意识、语言或灵魂而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区别,并因此高于自然。
3.伦理上的排他性:道德关怀的边界只限于人类,或主要限于人类。人类对非人类世界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深远,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典哲学(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亚伯拉罕诸教(如基督教《圣经》中上帝赋予人类“管理”万物的权力)。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渗透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如下:
1.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征服与控制自然:将自然视为需要被征服、改造和利用的对象,而不是与之共生的伙伴。口号如“人定胜天”是其典型体现。资源无限观:认为自然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环境问题的根源: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污染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模式,其背后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驱动。
2.在伦理与法律上。动物伦理的缺失:传统伦理学认为只有人类是道德主体和道德客体,动物没有权利,其痛苦不被考虑或被视为次要。尽管动物福利观念在进步,但将动物视为财产和工具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法律主体的排他性:法律体系主要保护人类的权利和利益。自然物(如河流、森林)和动物通常不被视为法律主体,无法为自己的“权利”提起诉讼。
3.在经济与发展观上。GDP至上主义:将经济增长(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首要甚至唯一指标,忽视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成本和不可逆的破坏。消费主义:鼓励无限度的消费和物质占有,将自然资源的消耗视为经济繁荣的标志,形成了“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模式,而非循环模式。
4.在文化与语言上。语言中的物种歧视:语言中充满了体现人类优越性的表达,例如将凶残的行为称为“兽行”,暗示野兽本性邪恶;将高质量的物品称为“非人性的”,暗示人性本是低等的。叙事与故事: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都围绕着人类英雄如何战胜自然怪兽或改造恶劣环境展开,强化了人类是世界主角的叙事。
5.在科技与应用上。技术的双刃剑:科技的发展常常优先考虑如何更高效地开采资源、提高人类生活便利和舒适度,而对其潜在的、长远的生态后果评估不足。例如,某些农药、塑料和化学品的发明。基因工程与物种改造:为了人类的需求(如提高产量、美化外观)而对其他生物进行基因改造,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操控欲望。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1.生态学的批判:生态学揭示了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命之网。人类只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非主宰。破坏其他部分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
2.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兴起。动物解放/权利论(如彼得·辛格、汤姆·雷根):主张将道德关怀扩展到有感知能力的动物。生物中心主义(如阿尔贝特·施韦泽、保罗·泰勒):认为所有生命体都具有内在价值,都应受到道德尊重。生态中心主义(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强调整个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水体、物种及其构成的整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才是终极的善。
3.实践上的转向:催生了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生活等理念,强调人类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的平衡,追求代内和代际的公平。
我们平常生活中,人类中心主义也是植入骨髓,已经内化嵌入,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管理模式。
1.我们的语言本身就充满了人类中心的预设。
“自然资源”:这个词语暗示着森林、矿产、水、石油等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被人类“利用”。它们被视为人类的“资源库”和“垃圾场”。
“害虫”与“杂草”:任何不符合人类利益的生物(如吃庄稼的昆虫、与观赏植物争夺养分的野草)都被冠以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它们自身的生态价值被完全否定。
“驯服”与“征服”:当我们谈论“征服高山”、“驯服河流”时,体现的是一种将自然界视为需要被人类力量压制和控制的对象的观念。
宠物与“主人”:虽然我们爱自己的宠物,但“主人”这个词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所有权和支配关系。我们决定它们吃什么、什么时候散步、甚至是否绝育,很少考虑其自身的野生天性和选择。
2.饮食与消费
“高级”与“低级”生物的划分:普遍认为吃植物(素食)比吃动物(肉食)在道德上更优越,但这本身依然是一种等级划分。我们很少考虑植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形式的“感知”能力(尽管与动物不同)。
动物福利 vs 动物权利:我们关心“动物福利”(如何让养殖动物在死前过得“舒服”一点),但很少从根本上质疑人类是否有“权利”为了口腹之欲而剥夺它们的生命(动物权利)。工业化养殖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体现。
一次性文化:大量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源于我们认为地球的容纳和净化能力是无限的,是为人类服务的。
3.城市规划与生活方式
为汽车设计的城市:城市规划优先考虑汽车的通行和停放,而非其他生物(如野生动物走廊)甚至行人和自行车。自然被切割成碎片,动物的栖息地被公路和建筑侵占。
完美草坪美学:追求单一、无杂草、整齐划一的草坪,需要大量用水、施肥和杀虫剂,这实际上是一个反生态的“绿色沙漠”,破坏了本地昆虫和植物的生存环境。
光污染:城市的过度照明忽视了夜间生物(如昆虫、鸟类、海龟)对黑暗环境的需求,扰乱了它们的导航和繁殖节律。
4.经济与价值体系
GDP至上主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只计算市场交易活动。它不计算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非人类生命价值的损失。一片原始森林只有被砍伐成木材时才计入GDP。
成本效益分析:在决策中,我们通常只计算对人类的经济成本和收益。一个物种的灭绝或一条河流的污染,其“成本”往往被严重低估,因为它们的“价值”无法完全用人类货币来衡量。
“发展”的叙事:主流的“发展”叙事通常等同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技术解决所有问题(技术乐观主义),而忽视了发展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长期影响。
5.娱乐与文化
动物园与海洋馆:早期和许多现代的动物园、海洋馆将动物从自然栖息地捕获,关在狭小、不自然的环境中供人娱乐,其核心理念是人类有权利为了自己的观赏和教育而限制其他动物的自由。
以人类审美评判自然:我们认为大熊猫可爱,而蜘蛛、蛇、蝙蝠等则令人厌恶或恐惧,并因此影响对它们的保护投入。保护行动基于人类的喜好,而非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世界观,它一方面激发了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当前严峻的生态危机。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转向一种更加谦卑、包容和具有整体性的生态中心或生命中心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简单来说,从认为 “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 转向认识到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关键。我们向发达国家进步的道路上,必须升级自己的价值观,按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与经济发展适配。
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价值观的矛盾,一方面我们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另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已经贯穿了我们发展过程的始终,成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们很难超越和突破自己,这使得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瓶颈。要打破这个认知的瓶颈,需要我们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体系同步跟进的,因为不管我们改进不改进,新生代的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在和我们过去的时代在切割了。(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