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否有效,需要一套科学的衡量标准。目前,中国已构建起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的多层次评价框架,其核心可概括为:不仅要看生态系统和物种数量是否丰富(多样性),还要看其自身是否稳定健康(稳定性),以及这种健康状态能否长期维持(持续性)。
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当前适用于不同主体的核心评价框架,可以帮助快速了解。
评价主体
|
核心评价框架/标准
|
主要维度与指标
|
政府部门
|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试行)》(正在制定)
|
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等稳定性:生境完整性、生态系统质量维持度等持续性:重要生态空间面积、人为干扰度、外来物种入侵度等
|
企业
|
《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指南》(国家标准计划中)
|
主要关注企业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具体评价指标待标准发布后明确。
|
中国绿发集团发布的团体标准
|
为不同业务(如光伏、社区、文旅)提供了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护全流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规范。
|
|
地方/项目
|
北京市《河流生境分类和多样性评价技术导则》
|
针对河流生境,从水文、地貌、底质、植被等特征进行分类和多样性评价。
|
政府部门的评价标尺
对于各级政府,尤其是省级行政区,评价工作主要依据生态环境部正在制定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试行)》 。这套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红绿灯法”进行直观评价:
绿灯(改善):指标相比之前变好了。白灯(稳定):指标没有明显变化。红灯(变差):指标出现恶化。
其评价维度具体包括:多样性:关注的是“有什么”和“有多少”,例如一个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重点保护物种的数量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稳定性: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健康度”,评估其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比如生境的完整程度、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持续性:关注的是“能否长久”,通过评估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状况、人为干扰程度等,来判断生物多样性的未来趋势。该标准的评价结果将被用于生态环境相关考核,并可能纳入政绩考核。
企业的行动与评价指引
企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正通过强制性和引导性措施来推动。
强制性披露:国家标准《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指南》正在制定中。这意味着未来企业可能被要求公开其生物多样性影响和保护行动。
行业最佳实践:一些企业和团体已率先行动。例如,中国绿发集团发布的团体标准,为具体业务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引:
光伏电站:在选址和设计阶段就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避免生态敏感区,并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
居住社区与文旅项目: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建设海绵设施、营造韧性景观来保护生境,并在运营中开展物种监测和宣传教育。
此外,像《海南省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指引》等文件,也鼓励企业采取高于法定要求的保护措施,例如在项目设计中主动规避生态敏感区。
专项与地方实践
在特定领域或地区,还有更精细化的评价技术规范。例如,北京市通过的《河流生境分类和多样性评价技术导则》,是全国首个此类地方标准。它将河流生境精细划分为17种类型,通过“天上拍(遥感)+地上看(实地调查)”的方式,为河流做“体检”,精准评估生境多样性,从而为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行动建议
无论你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对于政府部门:可以重点关注并提前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试行)》的指标体系,思考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监管和规划中。同时,可以参考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部署,谋划本地的保护项目和措施。对于企业:建议主动关注《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指南》的制定进程,并提前规划。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规划、建设、运营)中,参考已有的优秀团体标准,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到实处。对于个人与社区:虽然以上标准主要面向组织,但个人可以通过支持可持续认证的产品、参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公民科学项目、监督和举报生态破坏行为等方式贡献力量。
如果你能分享你所在的组织或关注的领域,或许我们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碳汇林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