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废旧塑料回收再生首笔碳汇交易落地四川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30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内动态 |
碳汇林讯 近日,全国首笔废旧塑料碳汇交易在四川省青白江区顺利完成,此次交易的碳汇量共计1000吨,由四川大嘴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让给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这一创新尝试将废旧塑料从回收、再生到利用的全流程中所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进行科学核算并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产品,最终通过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完成交易。
1、破冰之举:全国首笔废旧塑料碳汇交易
废旧塑料循环利用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资源再生,更延伸到了碳减排领域。2025年9月,全国首笔废旧塑料碳汇交易在四川青白江落地,交易量达1000吨。这一突破性举措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开辟了全新价值实现路径,标志着青白江区在碳汇开发与交易领域走在了全国县域前列。
此次交易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废旧塑料从回收、再生到利用的全流程中所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进行科学核算并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产品。
2、平台支撑:再生资源交易的市场化探索
首笔废旧塑料碳汇交易的实现,离不开创新型交易平台的支撑。就在此次碳汇交易前三个月,全国首个由国家备案交易场所搭建的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再易通”于2025年6月正式上线开市。
该平台首批上市交易的品类即为废纸和废塑料。
“再易通”在运行机制上实现四项创新:
建立“5+5”全流程管控体系
推出“双冻结”安全交易机制
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链路溯源
创设“企业碳账户”联动机制
平台采用“蜀信链”技术为每笔交易赋码,保证再生资源从入园到交收完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有效破解了再生资源交易“非标化”难题。
3、科学基础:废旧塑料碳减排的核算标准
任何碳交易市场的前提都是科学准确的核算方法。在废旧塑料领域,碳减排量的计算也正逐步标准化。2023年12月,国家标准计划《再生塑料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正式下达,目前正在制定中。该标准将规定物理回收再生塑料碳排放量的相关术语与定义、计算要求、计算程序,并明确系统边界,包含收集阶段和再生阶段。
此外,2025年发布的GB/T45441-2025《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塑料制品》也成为塑料制品碳足迹核算的重要依据。
这一标准是我国塑料制品领域第一个关于碳足迹核算的国家标准,属于基础标准,将为不同类别塑料制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框架和内容等的指导。
4、技术创新:废旧塑料回收的多元路径
废旧塑料实现碳减排,离不开回收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我国在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1.机械回收(物理回收)
机械回收作为传统的塑料回收方式,主要通过清洗、分选、熔融等工序将废旧塑料再生为塑料颗粒。
热机械处理工艺易导致聚合物材料发生不可逆的性能劣化。
2.化学回收
化学回收则能将塑料解聚为原始单体实现循环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学松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碳纳米管桥接策略,将废塑料转化为高值富氢合成气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测试显示,该技术使氢气产率达到2340mL/gplastic,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77%。
3.共回收技术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与合作者提出的共回收技术,通过协同处理多种废物流,在回收效率、经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包括集成式、协同式和序贯式三种技术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金放鸣团队创新提出了利用聚氯乙烯(PVC)等废塑料作为还原剂水热还原CO2,实现了废塑料与CO2协同资源化。
五、全链条治理:青白江模式的启示
首笔废旧塑料碳汇交易的达成,离不开青白江区已构建的“源头减量—高效回收—资源再生”全链条治理模式。据测祘,其配套的智能回收体系可使区域塑料再生利用率提升至45%,年减排量超过1万吨。这种模式实现了废旧塑料从回收到再利用的闭环管理,为碳汇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
首笔废旧塑料碳汇交易的完成,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碳汇交易机制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从“废品买卖”向“生态价值实现”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废旧塑料回收再生行业的碳价值变现通道已经打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