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林草碳汇,双碳新引擎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29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际动态 |
碳汇林讯 9月27日,第二届林草碳汇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会议由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指导,中国林科院(林草碳汇研究院)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曹福亮、张佳宝、刘世荣,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等中外专家齐聚一堂,从木业创新、智慧林草、土壤固碳增汇、中国森林年龄结构与碳汇潜力、森林韧性和碳汇协同提升、碳汇评估与碳增汇经营等方面做了主旨报告,共同探讨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之路。
1、会议背景:锚定双碳目标
2025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以及《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
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第二届林草碳汇学术研讨会以“推动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筑牢碳中和基石”为主题召开,旨在聚焦林草碳汇能力提升。会议围绕林草生态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关注固碳增汇、碳汇计量监测、碳汇价值实现等议题。
林草碳汇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抓手。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据预测,2060年我国难以避免的碳排放约有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林草碳汇能吸收一半以上碳排放。
2、关键数据:林草碳汇量居世界首位
研讨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林草领域年碳汇量超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稳居世界首位。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50%的坚实基础。
我国已提前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的目标,实现了森林覆盖率与蓄积量“双增”、荒漠化与沙化土地“双减”的历史性成就。
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担当,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3、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碳汇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升林草碳汇能力的核心驱动力。2022年,国家林草局依托中国林科院挂牌成立林草碳汇研究院,统筹全国林草碳汇优势力量,开展集智攻关。
在碳汇计量监测方面,我国已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方法体系。提出激光雷达生物量指数,实现了单木到样地尺度的高精度森林生物量计算和制图。
2022年成功发射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为世界首颗以主被动结合方式聚焦森林碳汇监测的卫星,形成了全球森林碳储量监测能力。
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我国牵头开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以及《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碳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指南》《森林经营增汇技术规程》等多项国家标准,为林草碳汇融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搭建了桥梁。
4、实践探索:黑龙江打造“龙江绿碳”品牌
黑龙江是我国林草资源大省,林地占国土面积近一半,森林面积、蓄积量均居全国前列。据科学测算,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为57亿吨,森林植被碳储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位居第二。
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推进《“龙江绿碳”林草碳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谋定2035发展目标,实施“育林增碳、创新强碳、品牌兴碳”三大工程。
黑龙江全力打造“龙江绿碳”省级林业碳汇品牌,持续构建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绘制省级林业碳汇“一张图”,科学有序推进碳汇项目开发。
在造林碳汇评估方法学、“生态司法+林业碳汇”等方面大胆实践探索,不断拓宽林草碳汇交易应用场景,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5、价值实现:探索碳汇市场化路径
推动林草碳汇价值实现,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目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正式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可根据要求参与交易获取收益。截至2025年9月,中国林科院已承担了22个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造林碳汇项目的审定工作,占全国已公示造林碳汇项目总数的35%。
这些项目分布在江西、内蒙古、四川、浙江、新疆等11省区,覆盖面积近200万亩,预估减排总量超过1500万吨、年均减排量47万吨。
针对全国30多个地区开展的林业碳票制度试点自主探索,专家建议拓展“林业碳票+非控排企业碳中和”“林业碳票+大中型活动碳中和”等林业碳票碳汇量应用消纳场景,推进林业碳汇价值实现。
6、未来展望:高质量发展路径
会议强调,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林草碳汇要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以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核心,科学制定“十五五”工作任务。
未来,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精准提升林草质量,实施森林固碳增汇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加快壮大林草产业,强化木制产品碳库储碳功能,并发挥其替代其他高排放材料作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要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研编森林碳汇方法学,推动建立收益合理分享机制,确保项目科学性、可信性、公平性。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地方开展碳普惠交易,推进公益性与可交易性碳汇协同发展,探索“碳汇+金融+保险”模式,实现碳汇资产的市场价值。
如今,林草碳汇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压舱石”。据预测,2060年我国难以避免的碳排放约有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林草碳汇能吸收一半以上碳排放。
随着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完善、碳汇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木竹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这片广袤的绿色碳库将继续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