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最近,笔者在上海接触了不少非经济主管部门,比如政策研究部门,他们在尝试按照国家的战略方针,设计新经济模式,那么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呢?
从对政策的理解来说,确实这些搞政策研究的部门,更能精准解读国家的大的方针政策。举个简单例子,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后,很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堆文件,各种意见,各种方案,一时之间,社会层面,无所适从。
前天,和江苏一个地方领导交流的时候,他甚至认为搞绿色低碳是在扰民,说中国就是在做给欧美人看的,欧洲已经不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了,他甚至很耐心劝导,别去玩虚的概念。因此绿色低碳在很多地方领导层面,成为虚无缥缈的事情。这就是当下政府管理层的比较普遍的认知。而该地方,恰恰是全国碳达峰试点地区。所以 这就说明了中国的绿色转型,任重道远。
你看,从理解层面看,如果当政领导不了解这些概念吧,他们无法推动地方经济的绿色转型,但是双碳本身就是体系化的知识,需要很高的认知,才能理解。因此确实很多地方不少是搞的形式主义。没有真正把双碳落到实处。即使现状要考核督查,不懂就是不懂,并非一个考核督查就能解决的。
那么如果让政研室去设计新经济模式,他们真的能完美设计这样的模式吗?
我们认为他们目前的思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双碳的真谛。表面看,对国家的战略方向读懂了,但是在具体的模式设计中,显然犯了错误。我们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底层逻辑是产能过剩,根子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所以经济出现高度内卷。而不是泛泛意义的经济下行。当然,政策研究者往往会被错误的统计数据所左右,能举出若干的佐证文件,但是并不能证明他们判断的正确。即使有部分人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当下经济的问题,现实是行政问题,存在的问题如果始终没有解决,我们另辟蹊径,真能解决吗?我们认为是不能的。比如双碳的问题解决最好方式要可持续发展,当下从存量市场找解决方案,做导向,引导社会往更持续的方向前进。但是经济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一味实现增量市场,同样会不可持续。
因此,在减法思维基础上推动经济转型,是当下最合理的路径。(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