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零碳园区方案亮相工博会,工业绿色转型有了“上海样板”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25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内动态 |
碳汇林讯 9月23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首次设立的绿色低碳展区成为本届展会最大亮点。
位于6.2H馆的展区以“解码上海‘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共绘产业绿色未来”为主题,通过四大主题展区全面呈现工业领域绿色转型的最新技术与解决方案。来自临港新片区“零碳湾”和莘庄工业区的实践案例,为全国园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图谱。
1、四大展区:勾勒零碳转型全链条路径
本届工博会绿色低碳展区打破传统技术陈列模式,以 “零碳园区创建”为主线,构建“技术供给-场景验证-生态协同”的完整展示逻辑。展区采用“1+3”核心架构(1个零碳园区核心主题+3个支撑体系),打造了四大主题展区。
主题展区一“零碳园区实践” 作为展区核心,聚焦上海零碳园区建设的先行经验。临港新片区“零碳湾”展示了全国首个“水、电、油、气、氢”五能一体智慧管控平台。
莘庄工业区则展出了“能碳数智化综合管理系统”,展现区内企业从“绿色工厂”向“零碳工厂”的升级路径。
主题展区二“能源结构转型” 呈现了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换轨”路径。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25MW级海上风电机组等设备实物集中亮相。
绿氢、绿醇、绿氨、可持续航空燃料四类新型燃料全产业链方案同步展出,中核光电的钙钛矿光伏组件、沃振能源的无叶片风机为绿氢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题展区三“节能降碳与资源循环” 汇聚了一批硬核技术装备。宝武环科展示年处置6300万吨工业固废的资源循环方案,将钢渣、粉煤灰转化为高值化原料。
昊姆节能的“10度电低温余热浓缩技术”可减少80%运行成本,显著降低工业料液浓缩碳排放。
主题展区四“工业服务业” 则凸显了数智赋能两化融合的能力。易碳数科的“积木碳云”平台为零碳园区提供数字化方案,碳索能源的“能碳智能体”助力企业机房能效提升至6.2、年减排超百万吨。
2、上海实践:零碳园区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上海的零碳园区建设中,莘庄工业区的“1+8”实施路径颇具代表性。
“1”指“能碳数智化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调度,为能源管理和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数字化支撑。“8”则涵盖产业、能源、制造、建筑、交通、资源、碳抵消和碳管理八大领域。
莘庄工业区已集聚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市级绿色工厂和2家零碳工厂,带动绿色供应链壮大,实现上下游协同减排。在光伏利用方面,工业区已建成光伏项目102个,装机容量81兆瓦,年发电约8770万度,相当于每年减排67432吨。
临港新片区“零碳湾”的实践同样引人关注。其“立体式能碳管理平台”实现了对18MW海上风机绿电直供与工商业储能系统的协同调度,实时动态监测能源供需情况。
这些实践集中展现了上海零碳园区“能源清洁化、产业低碳化、管理数字化、设施绿色化、政策标准化”的协同经验。
3、技术创新:破解工业“难减排”痛点
面对工业和航运等领域的“难减排”痛点,本次展会呈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CCUS全链条技术首次集中呈现,包括长兴岛热电厂10万吨级燃机碳捕集装置、中远海运重工船载碳捕集系统等“上海智造”。
新型储能技术作为绿电的“稳定器”,也是展会一大亮点。纬景储能的锌铁液流电池、电气储能的全钒液流电池、奥威科技的超级电容,覆盖了长时储能、短时调频、极端环境适应等多场景需求。
思格新能源的“光储充一体机”实现五功能集成,展现了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源-网-荷”的深度融合。
在交通领域,舜华新能源的70MPa高压加氢系统支撑氢能交通,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甲醇重卡已实现落地应用。这些技术创新为“移动源”与“工业源”深度脱碳提供了可行路径。
4、从技术到方案:观展价值升级
本次绿色低碳展区不仅是技术与装备的“展示窗口”,更是供需对接的“催化剂”。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可现场研判上海零碳园区建设逻辑,为区域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对园区与企业,能精准对接中电建、上海电气、远景科技等技术供应商,获取定制化零碳解决方案。
对投资者,可挖掘新型储能、CCUS、绿色燃料等万亿级赛道机遇。而对普通观众,通过能源系统漫游、储能设备互动体验等形式,也能直观感受绿色工业的未来图景。
绿色低碳展区的设立,呼应了工博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主线。来自全球的参展商和观众在此共享技术成果、共探发展路径,共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莘庄工业区正在申报国家级零碳园区,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力求形成可向全国辐射的“闵行经验”。绿色工业的未来不仅体现在技术和装备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工博会现场,一台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正进行骨科手术演示,成为“中国智造”的标杆。绿色与智能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工业未来格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