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项目年捕集二氧化碳150万吨 华能正宁电厂投运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25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内动态 |
碳汇林讯 9月25日,中国华能宣布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这一工程年捕集二氧化碳高达150万吨,技术和装备实现100%全国产化。
项目对华能甘肃正宁电厂1号机组脱硫后烟气开展碳捕集,捕集率超过90%,捕集的二氧化碳纯度超过99%。这些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将进行地质封存,或用于油田增采、绿色燃料合成、矿化建材等领域。
1、项目亮点:规模与技术双突破
正宁电厂碳捕集项目代表了中国在碳捕集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作为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其年捕集15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令人瞩目。这一规模标志着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正式进入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应用阶段。
该项目的成功投运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技术指标的优越性。超过90%的捕集率和纯度超过99%的二氧化碳产品,显示出中国碳捕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围绕碳捕集、压缩、封存等关键环节,先后攻克了低能耗吸收溶剂、超大型分离塔器、节能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等核心技术难题。
2、全国产化装备:打破技术依赖的里程碑
正宁电厂碳捕集示范工程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100%国产化。这一成就意味着中国碳捕集技术自主可控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创造了多项“全球首次”与“国内首创”,成功打通了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全国产化装备不仅降低了成本,也避免了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为中国煤电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靠路径。
在碳捕集领域,国产化装备的突破尤为重要。它意味着后续运维和技术升级将更加便捷,成本也更可控。这一成果展示中国在环保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的整体实力,涵盖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全产业链。
3、协同效益:环保与能源安全的双赢
这一碳捕集示范工程还具备辅助调峰能力的运行模式,可动态调整碳捕集系统负荷。这一特点使煤电机组在实现大规模碳捕集的同时,保持了灵活调节能力,有效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项目为“煤电低碳转型+能源安全保障”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在气候变化和能源需求增长的双重挑战下,这一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多个领域,实现资源化利用。其中,油田增采可提高石油采收率;绿色燃料合成为清洁能源提供原料;矿化建材则将二氧化碳固定于建筑材料中,形成长效封存。
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既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碳中和产业链。
4、碳捕集与碳汇:协同推进双碳目标
在正宁电厂碳捕集项目投运的同时,中国在碳汇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8月29日,三项林草碳汇领域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指南》、《森林经营增汇技术规程》和《造林增汇技术规程》。
这些标准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为明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制定碳汇巩固与提升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工程减排与生态增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两个重要抓手。正宁电厂的碳捕集项目代表工程减排技术的进步,而林草碳汇标准则规范了生态增汇的路径。
两者协同发力,将加速中国碳中和进程。
此外,还有《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这一标准将为林业碳汇项目提供统一规范的审定核证方法,促进林业碳汇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正宁电厂碳捕集项目的投运,中国在煤电低碳转型领域迈出坚实一步。未来,这类项目可能成为全球煤电行业的标配。正如项目所展示的,碳捕集系统与电网调峰需求的智能协同将成为新的行业标准。
这一项目的意义超越了技术本身,它为中国乃至全球煤电提供了一条“清洁发电”与“碳排放控制”并行的可行路径。在双碳目标下,这样的创新技术将加速传统能源的绿色蜕变,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