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农田变“碳库”:水田固碳技术示范增产又减排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23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内动态 |
碳汇林讯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寒地水田千亩示范田里,一项名为“寒地水田秸秆秋水切埋还田”的技术正在悄悄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这项技术通过将秸秆切碎后直接还田,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更显著提升了水田的固碳能力。
今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此召开的现场观摩会展示了这一成果。作为中国农科院绿色低碳领域重大科技任务的一部分,该项目已在全国13个省建立16个核心示范区,集成创新的减排固碳技术模式在150万亩农田推广应用,实现粮食产量提升5%以上、温室气体减排超过10%的双重目标。
1、项目背景与规模
我国农业用地碳汇潜力巨大,但长期面临碳汇潜力不清和减排固碳协同技术模式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于2024年启动了“农用地碳汇潜力评估及减排固碳技术集成示范”重大科技任务。
该项目由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牵头,联合了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农田灌溉研究所以及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等优势科研力量,实施“协同攻坚”。
经过一年半的科技攻关,项目已在全国13个省建设了16个核心示范区,涵盖了水田、旱地、草地、园地等主要农用地类型。
这些示范区成为不同区域、不同用地类型减排固碳技术的展示窗口和推广基地。
2、核心技术突破
项目团队集成了多项创新技术体系,其中“寒地水田秸秆秋水切埋还田”技术作为在齐齐哈尔展示的重点技术,解决了寒地水田减排固碳的技术难题。该技术通过秋季将秸秆切碎并埋入水田,加速有机物分解转化,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另一项创新技术——“有机物料速腐还田”模式,通过创制高效减排微生物菌剂,加速有机物分解腐烂,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草地示范区,这种技术模式显示出显著效果:
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提升10%30%
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5%10%
项目还研发了“控氮增氧减排固碳”技术,通过控制氮肥使用并结合增氧措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固碳协同增效。这些技术组合为不同农用地类型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3、示范成效与应用前景
在泰来县的示范田里,与会专家学者亲眼目睹了减排固碳技术的实际效果。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碳汇能力,还促进了作物产量提高,实现了增产与减排的平衡。
项目已立项3项行业标准,制定了农用地碳汇监测核算标准规范。标准化的工作为技术推广提供了依据,使碳汇计量更加科学准确。
齐齐哈尔观摩会后不久,房县林业局也宣布完成三个林场鄂林碳票(第一期)减排量的计量核算与审定核查工作,审核签发的减排量达36384.51吨二氧化碳当量。这表明农用地碳汇技术正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从山东到内蒙古,从黑龙江到广西,类似的碳汇技术推广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西北平原开展“耕地土壤碳汇能力提升技术研发与示范”,聚焦生物炭、微藻生物肥等关键技术。呼和浩特市启动了“杨树碳计量模型建设项目”,为林业碳汇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4、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科学院双碳中心主任梅旭荣在《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中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
项目首席科学家高清竹研究员表示,攻关团队将持续深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推动农用地固碳减排模式在更大范围落地应用。未来重点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技术推广需要因地制宜,确保适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作物类型;
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技术研发力量的配置;
加快完善本土化碳汇数据库,为碳汇潜力的精准评估提供支撑。
刘世荣院士在调研广西高峰林场森林碳汇试点时指出,应“重点突破森林碳中和能力提升中的经营技术瓶颈,系统探索可持续增汇经营路径与技术模式”。这为农用地碳汇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项目持续推进,中国农科院还将在更多地区建立示范点,让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田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减排固碳路径。下一步,团队将重点攻关碳汇监测与核算技术的精准化,让每一亩农田的固碳贡献都能被科学量化。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示范点到全国范围,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正在重塑我们对待土地的方式。这片养育我们的农田,正悄然成为一个个巨大的“碳库”,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