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稳居世界首位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22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内动态 |
碳汇林讯 在青海海南州,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高压直挂储能系统项目已于去年8月顺利并网并实现满功率运行。这座15万千瓦/60万千瓦时的储能电站,如同一个巨大的“充电宝”,为高原地区储存着丰富的绿色电能。
在西藏山南,曲松县加娃村山口的光储电站里,几排白色的储能装置不时发出低鸣,将白天光伏发电产生的电能储存起来,满足夜间用电需求。
1、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中国成为全球领头羊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近年来跑出了惊人的“加速度”。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通过“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的加速投产、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的加快建设,预计2025年全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新增2.8亿千瓦。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新增3.7亿千瓦,全球占比超过六成。第一批“沙戈荒”基地基本建成投产,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试点实施。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使用国。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年均增速超130%,“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
2、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储能行业百花齐放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支持。《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储能领域多类型技术路线加快落地实施。截至2024年底,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各项储能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多类新型储能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过渡;一批新型储能技术加速示范应用。中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应用一代、示范一代、预研一代”的梯次发展生态。
安徽宿州的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是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该项目已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这是全国首台(套)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
3、绿证交易市场活跃,可再生能源机制创新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装机容量上,还体现在市场机制创新上。绿证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充分反映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进程。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国交易绿证4838万个,其中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763万个。2025年1—8月,全国交易绿证4.64亿个,其中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58亿个。
从交易价格来看,2025年8月,全国单独交易绿证3075万个,交易平均价格为5.66元/个,环比增长22.77%。其中2025年产生的绿证交易平均价格达到8.10元/个,环比增长17.83%,显示出市场对绿证需求的持续增长。
4、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深化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能源法》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加快推进,绿证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指出,全行业在“十五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集成发展,建立适应新能源发电特点的产业体系。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分布式光伏、抽水蓄能开发管理办法及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建立适应新能源的电力市场体系。
2024年颁布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正式将储能确立为新型经营主体,赋予其公平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权利。这为储能企业提供了清晰稳定的市场参与预期,为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5、未来发展挑战仍存,系统调节能力待提升
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在新形势下,可再生能源面临的约束和挑战更多,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用地用海国土资源趋紧,消纳问题重新凸显,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上升。
随着新能源更大规模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国内特高压输电通道与智能配电网协同推进,跨省跨区新能源消纳能力需要快速提升。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电力系统调节性资源需要同步建设,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核心支撑。
可再生能源多元创新、产业牵引和集成发展的趋势明显,构网型技术与虚拟电厂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源网荷储多元互动模式加快成熟。这些技术和管理创新将有助于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6、绿色传播新模式,小故事助推减碳大共识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也在创新。中国环境报社推出的“低碳朋友圈”特别策划,围绕校园、港口、社区、赛事、NGO等多元场景,以一系列贴近生活的低碳实践故事,展现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动。
该系列报道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共鸣,让“碳达峰”“碳中和”这类国家战略有了可见、可感、可参与的现实表达。例如,校园中学生将“低碳”视作理所当然的共识;赛事组织方用废弃塑料制作奖牌;港口实现全流程电动化作业;社区通过平台激活闲置物品“再就业”。
这种“讲人”的方式,让低碳理念不再是喊口号、贴标签,而是通过细节说服人、行动感染人、逻辑打动人,传播效果也更加自然、真实、可信,为环保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均超500万千瓦。
新型储能正在电力系统调峰、电力保供中积极发挥作用。今年入夏以来,国家电网经营区内新型储能可调最大电力达64.23吉瓦,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达44.53吉瓦,较去年同期峰值增长55.7%。
试验期间,新型储能展现的顶峰能力,相当于近3座三峡水电站容量,在夏季晚高峰时段平均顶峰时长约2.4小时,有力支撑了用电高峰时段的电力供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