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
绿色转型核心引擎: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破489亿大关 |
发布人:碳汇林网 发布时间:2025-9-22 本文类别:新闻中心 - 国内动态 |
碳汇林讯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一创新性环保机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环保领域的专业范畴,而是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更广泛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迅速成长为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力“助推器”,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能源转型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场的累计成交金额已迫近500亿元关口,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也预示着其在未来绿色发展道路上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在9月19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里,国新办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传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截至2025年9月18日,经过数年的精心运营和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配额的累计成交量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达到了7.14亿吨的惊人规模。与此同时,累计成交金额更是高达489.61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记录,更体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发布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充满信心地指出,全国碳市场已经实现了平稳起步与稳健运行,这不仅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领,也离不开市场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如今,这一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杰出“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环保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坚定决心;更成为了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柱,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机制和支持。在未来,随着碳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绿色发展事业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国内经济绿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我国碳市场若要真正实现平稳有序、可持续的高质量运行,完善的制度保障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它如同为碳市场精心构筑的"规则轨道",既需确保市场主体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开展交易,又需为价格发现、风险防控等核心功能提供法律支撑,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保障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碳市场制度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作为首部专门规范碳交易的行政法规,自实施以来便为市场运行划定了清晰的红线;与此同时,涵盖核算报告、核查监测、交易结算等全流程的30余项配套制度规范也相继落地,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初步构建起了纵向覆盖国家与地方两级管理,横向涵盖多行业多领域的立体化、多层级法规体系,为碳市场从区域试点迈向全国统一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碳市场建设再获政策强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份纲领性文件以"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不仅明确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统筹发展与减排、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总体要求,确立了"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功能定位,更以中长期视角规划了"三步走"发展路线图:短期聚焦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中期着力完善市场功能与配套机制,长期则致力于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碳市场体系。这一系列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正从"立柱架梁"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中国的碳市场划分为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两个板块。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属于强制市场范畴,其参与主体为当前承担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定义务的高排放企业。政府会向这些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并明确其必须履行的强制履约责任。
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则是自愿市场,该市场鼓励除高排放企业外的其他排放主体主动且自愿地实施额外减排举措,以此获取对应的减排收益。这两个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实现了互联互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