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对碳汇林项目的“冷遇”,本质上是风险与收益失衡、市场机制缺陷及信任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当前案例与行业动态,可梳理为以下核心原因:
一、高风险与低流动性:资本天然抗拒
1.回报周期极长,现金流不稳定
碳汇林项目需数十年才能稳定产生碳汇量,如浙江瑞安CCER项目计入期长达40年,年均收益仅150万元,且收益依赖政策与碳价波动。相较风投偏好的科技或消费领域(3-7年退出),此类项目难以匹配资本对短期回报的诉求。
2.自然与政策风险叠加
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可能摧毁森林碳库(如甘肃碳交项目中投资者担忧的“永久性”问题)。同时,碳汇方法学、交易规则频繁调整(如CCER重启后的新规),进一步放大政策不确定性。
3.流动性严重不足
碳汇交易限于特定交易所(如北京绿色交易所),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CCER交易。甘肃碳交休市事件更暴露地方平台风险——投资者碳汇资产被“锁仓”一年无法变现,平台甚至强制低价回购。
二、市场机制缺陷:认证与监管薄弱
1.项目真实性存疑,认证成本高
合规碳汇需经国家核证(如CCER),但开发流程复杂、成本高昂。瑞安项目耗时1.5年才完成公示,而“滇巧家林碳C1”未在国家级平台登记,巧家县林业局直接否认其存在。大量地方交易所挂牌的“碳汇产品”实为未经核证的虚标资产,沦为骗局工具。
2.地方交易所乱象丛生
甘肃碳交作为国资背景平台,为虚假项目背书,会员单位(如范果果公司)以“千元单价”噱头诱导散户接盘,暴露监管真空。全国9大正规交易所外,地方平台缺乏统一准入标准,滋生“碳市P2P”乱象。
3.价格机制扭曲
全国碳市场价格突破100元/吨,但甘肃碳交单方面以40元/吨回购,形成行政干预下的价格双轨制,破坏市场定价功能。
三、信任危机与行业污名化
1.骗局透支市场信心
“稳赚不赔”“国家背书”的话术(如范果果公司宣传)使投资者误判风险,亏损后对整个碳汇行业产生抵触。业内人士直言:“未核证项目挂牌本质是骗局”。
2.散户保护机制缺失
碳汇投资尚无类似证券市场的风险补偿基金或集体诉讼制度。甘肃碳交事件中,投资者维权无门,平台仅将责任推给“会员违规”,自身规避赔偿。
四、资本逻辑与政策错配
1.融资成本与收益倒挂
银行对林业项目贷款周期短(通常5-10年)、利率高,而碳汇收益滞后。阿坝州虽尝试碳汇收益权质押融资,但缺乏规模化案例。
2.政策扶持未触及核心痛点
尽管地方推行林权改革(如阿坝州放活经营权、试点碳汇创新),但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缺位,导致碳汇产权界定、交易规则缺乏法律保障。
3.国际竞争挤压本土项目
新兴市场(如尼日利亚)通过数字化验证降低开发成本,其碳信用单价达$20/吨,吸引国际资本。国内项目因认证效率低、透明度不足,丧失竞争力。
结语:破局需系统性重构
资本“看不上”碳汇林的本质,是当前市场无法提供可预期回报、低流动性风险及可信资产。未来若需吸引资本,亟需: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强制地方交易所接入国家核证系统;
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碳汇期货、REITs,延长贷款周期匹配项目周期;
建立信任机制:推行区块链溯源(如尼日利亚项目),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
政策精准激励:对长期资本给予税收减免,而非仅依赖补贴。
只有当碳汇林从“政策概念”转化为“可测算、可流通、低欺诈风险”的标准化资产,资本才会真正躬身入局。资本看上的项目,最后都内卷了!(杨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