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WilmaBlaser-Hart与SimonHart团队在《自然-可持续》发表的研究成果,揭开了西非可可带惊人的碳封存潜力。研究团队通过卫星图像与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发现:作为全球60%可可来源地的加纳和科特迪瓦,其可可农场中遮荫树的平均覆盖率仅有13%,远低于生态最优水平。
研究数据揭示了一个巨大的机遇——若将遮荫树覆盖率提升至30%,每年可额外封存10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数字相当于两国年度碳排放总量的9%,更是当前可可产业相关排放量的167%。
1、碳汇潜力验证:从13%到30%的生态跃迁
西非的可可农场正站在生态转型的十字路口。可可树本质上是热带雨林的下层树种,但在现代农业实践中,它们却被大面积种植在缺乏遮荫的开阔地带。这种单一栽培模式虽然简化了管理,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Blaser-Hart团队通过高精度卫星影像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量化了遮荫树对碳储能的贡献机制:遮荫树通过地上生物量(树干、枝叶)和地下生物量(根系)形成立体碳库,其单位面积碳储量可达每公顷50-176吨,远高于一年生作物。
研究特别指出,在现有13%覆盖率的基础上提升至30%,相当于新增约3.9亿棵遮荫树。这些树木构成的农林复合系统不仅能固碳,还能形成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的森林栖息地。
德国哥廷根大学在加纳北部的试验表明:遮荫树的选择需因地制宜——在干旱地区,旱季完全落叶树种(如非洲楝)对土壤水分影响最小;而雨季时,旱季前短暂落叶树种则能提供最佳微气候缓冲。
2、产量与固碳兼得:破解农林业的平衡难题
农民抗拒遮荫树种植的最大顾虑是产量损失,而这项研究给出了颠覆性的答案:在30%-50%的遮荫水平下,可可产量不会出现显著下降。这一结论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遮荫必减产”认知误区。
遮荫树创造的微环境实际上提高了可可种植系统的韧性:
温度调节:树冠层可降低地表温度3-5°C,减少高温胁迫
水分保持:减少土壤水分蒸发30%以上,缓解旱季缺水压力
病虫害控制:多样化树冠层抑制了害虫传播,降低黑果病发生率
尼日利亚埃基蒂州的实地调研提供了经济佐证:73%的农户确认遮荫树产品(木材、水果)贡献了农场收入的20%-57%,成为重要的经济缓冲。非洲桃花心木(*Khayaspp.*)等高价值树种更被农民称为“活体储蓄银行”——急需资金时可砍伐变现。
3、多重生态价值:超越碳汇的系统性收益
遮荫树的价值远不止于碳封存。研究团队特别强调了农林复合系统的协同效益,这些效益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农业的生态基础。
生物多样性庇护所:在加纳可可带,遮荫树系统记录了42个树种,包括濒危物种非洲楝(*Miliciaexcelsa*),为野生动物提供关键栖息地
土壤健康引擎:豆科遮荫树的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落叶形成的有机质层增强保水能力
气候韧性屏障:2025年德国研究证实,合理配置的遮荫系统可使可可农场在干旱期的产量波动降低40%
值得注意的是,遮荫树对生态服务的贡献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科特迪瓦,83%的小农户采用农林复合模式;而在加纳,这一比例仅为50.5%。这种差异与土地权属保障、传统知识传承及政策支持力度密切相关。
随着欧盟零毁林法案的实施,遮荫种植已成为可可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正如Blaser-Hart所言:“对于可可而言,在农场种植遮荫树是一种双赢局面——通过封存碳,为巧克力行业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同时不会造成作物产量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