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一片被外来植物吞噬的雨林,通过碳汇交易重获新生,海南吊罗山的创新实践让森林碳汇从生态价值走向可量化资产。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林业工人挥刀斩断缠绕树木的金钟藤。这种外来入侵植物如同“绿色沙漠”,覆盖之处树木枯死、生物多样性锐减,更严重削弱了森林的固碳能力。
2024年7月10日,一项基于清除金钟藤的碳汇交易项目在海南省林业局正式签约,海南金海浆纸业等3家企业以35万元认购碳汇。这标志着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活动落地海南,也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全新路径。
1、金钟藤清除:从生态修复到碳汇增量
吊罗山片区的1万亩热带雨林曾饱受金钟藤肆虐之苦。这种藤本植物繁殖力极强,所到之处树木被缠绕致死,林下植被消失,严重威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在六个管护站开展系统性清除工作。清除金钟藤不仅恢复了林木生长空间,更重新激活了森林的碳汇功能。
项目采用海南省林科院编制的热带雨林金钟藤清除项目碳汇方法学,通过科学测算清除金钟藤带来的额外碳汇量。在首期监测期(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内,项目产生1.47万吨可交易碳汇,成为全国首个基于国家公园生态修复产生的碳汇产品。
这一项目预期收益显著。整个计入期设定为20年,预计累计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10.9万吨,潜在碳汇价值超过1000万元。生态修复与碳汇开发的结合,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2、碳汇交易平台:林业碳超市的创新实践
2024年7月,“海南林业碳超市”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开创了林业碳汇交易新模式。这一由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平台,将“吊罗山金钟藤修复项目”和“临高红树林碳汇惠农项目”作为首批商品上架,定价100元/吨碳汇量。
平台一经推出便引发认购热潮。上线首日,“吊罗山金钟藤修复项目”售出3500多吨碳汇量,“临高红树林项目”售出5400多吨。平台创新性地设置了年度认购排行榜,海南金海浆纸业以1500吨认购量位居企业榜首。
林业碳超市的设计兼顾多方需求:企业可履行社会责任,个人可参与碳中和,司法机构则将其用于生态修复赔偿。海南省林业局明确表示,碳汇收益将专款专用——吊罗山项目资金回归国家公园生态修复,红树林项目收益惠及15个村集体。
3、司法与金融:双重保障机制创新
在司法领域,海南法院系统创新引入“司法+碳汇”替代性修复模式,破解生态修复难题。当传统补植复绿难以实施时,违法主体可通过认购碳汇履行生态赔偿责任。
2023年以来,海南法院已办理9件碳汇认购案件,共认购碳汇3201.78吨。这一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盗伐林木、非法狩猎等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替代性修复中,成为司法实践的重大创新。
金融保障方面,平安财险海南公司为项目量身定制了碳汇指数保险,保障范围涵盖火灾、暴雨等自然灾害导致的碳汇损失。保单设计直接针对林木固碳功能的持续增长和市场价值,为碳汇资产作为金融抵押品提供了风险保障。
4、碳汇方法学:科学支撑交易基石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科学的碳汇计量体系。海南省林科院编制了“热带雨林金钟藤清除项目碳汇方法学”,为碳汇产品开发提供技术规范。
方法学明确了项目边界、基准线情景、额外性论证等核心要素,确保碳汇量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项目还完成了设计文件审定与首期监测报告核证,通过第三方验证保障数据真实性。
这种科学严谨的开发模式具有广泛适用性。海南林业碳超市已规划按森林类型分类上架产品,包括热带雨林、红树林、国储林、用材林等类别,未来将形成多元化的碳汇产品体系。
5、海南碳汇发展:从地方试点到全国示范
海南省林业局正全面推进林业碳汇制度体系建设。在成功试点基础上,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各方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
海南碳汇开发呈现多层次布局:在国际市场启动红树林VCS项目;积极参与全国CCER市场筹备;地方层面通过林业碳超市构建区域性交易平台。这种“三轨并行”模式为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碳汇交易提供了多元化出口。
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所在地,海南的实践具有全国示范意义。项目成功解决了国家公园碳汇开发难题,为生态脆弱区探索出“修复-监测-交易-再投入”的可持续保护模式。
随着碳汇收益注入生态修复资金池,吊罗山的管护员们正扩大金钟藤清除范围,更多树木摆脱了“绿色绞索”的窒息威胁。
海南吊罗山的实践表明:清除一株入侵植物,可恢复一片森林的生机;开发一笔碳汇交易,能激活整条生态价值链。从司法创新的“以碳代赔”到金融保障的碳汇保险,从科学严谨的方法学到全民参与的碳超市,海南正构建热带雨林保护的完整闭环。
当10.9万吨碳汇量在未来二十年持续产生,这片雨林将见证中国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让每一吨二氧化碳减排都标注出绿水青山的真实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