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氢能因其零排放特性被寄予厚望。世界能源理事会明确了氢能的颜色分类标准:灰氢来自化石燃料,碳排放最高;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实现零碳排放;而蓝氢居于二者之间,同样源于化石燃料,但通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降低碳足迹。
传统能源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拥抱蓝氢技术。壳牌催化剂技术公司开发出新型蓝氢工艺,据称可将制氢成本降低22%,其核心优势在于不需要蒸汽,且无需对原料气进行预处理,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
“如果没有低碳氢,那么政府和企业宣布的净零目标将很难实现。”壳牌在一份声明中明确表示。这家能源巨头计划到2035年,每年增加2500万吨的碳捕捉和存储量,在澳大利亚、挪威等地布局大型项目。
道达尔同样将蓝氢视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继续致力于碳捕获技术的开发,这是欧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所必须的。”道达尔负责人在NorthernLights项目签约仪式上表示。
据壳牌测算,在二氧化碳成本为25-35美元/吨的条件下,蓝氢相比灰氢仍具竞争力。这一价格区间与当前欧洲碳交易价格水平相当,为蓝氢的商业化提供了可能性。
“蓝色和绿色的氢可以支持全球能源系统中无法电气化的部分,”世界能源理事会秘书长安吉拉·威尔金森博士强调。在她看来,面对全球能源需求上升和能源安全等挑战,氢能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
分类标准的明确,为政策制定和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欧盟在2020年发布的氢战略中,明确表示将最大限度利用绿氢,同时承认蓝氢将扮演过渡角色。这种务实的态度,为蓝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
在特定工业领域,氢能几乎是不可替代的选择。世界能源理事会指出,重工业、航运、航空等领域的高温工艺,以及可调度发电,占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而氢能在这些领域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蓝氢在能源转型中的过渡价值获得越来越多认可。欧盟氢战略预计,到2030年,氢能经济规模将跃升至1400亿欧元,同时创造约14万个就业机会。这一增长离不开蓝氢的规模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