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碳信用成为近一年多以来高度关注的字眼,高度关注的原因是因为VCS等减排机制不断翻车,碳信用签发的量很难让买家信服,其真实性、合规性、精确性等受到广泛质疑,国际买家在逐步舍弃信息不透明、逻辑性不强的减排项目,转而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下的各类产品。因为国际买家偏好直接左右市场,因此高质量成为关注点。
什么样的减排项目才是高质量的,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因为在国际买家的眼里,这些减排项目一定得体现可持续发展特征,数据质量经得起推敲,基线和额外性评估合理而且必然。更重要的是项目的全过程监测包括管理直接明了。
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即使生活中有一些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但是脑海里却装的如果利用这些概念挣钱。可持续发展并非反对盈利,而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模式。首先这样的一种理念就直接把99.9%的人踢出高质量的范畴。因为这种理念是一种体系,很多人也知道17个目标,但是每个目标背后要求是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才能算是实现可持续,这样的人就少之又少。其次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单纯的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在可持续中实现增长。说到底,对于低碳环保,国际社会通用的语言是人为污染人为消除,低碳也是一样,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需要人为干预,实现增汇,才能中和。
因此明了国际社会的价值指向,就需要回头去考虑我们应该做什么工作。说到底,人的认知的提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中国这些年出台了一堆的文件,都在要求地方政府和社会要按照双碳目标去生产、生活,但是地方政府很少真正理解,大部分都在应付,把低碳当成宣传工具,很少真正在践行绿色低碳。地方政府不能真正理解,还情有可原,因为多年来没有强制要求,即使国家部委,真正理解双碳工作的也缺指可数,就像某个领导突然问的那一句:双碳发展战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为了降碳而降碳?
这个问题才揭示了我们社会双碳工作的软肋,理念没有提升到同样的地步。而理念,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化,它应该发自内心、出于本能。而现在社会中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理念?
只有有这样的理念,减排项目的高质量才能迎刃而解。我们很多人如果还没有这样的理念,就不忙去凑热闹,因为现在不出问题,今后也会继续出问题。(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