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马六甲海峡沿岸,三国联手布局3大跨境碳封存枢纽,1亿马币技术基金向全球企业开放——东南亚正以区域协同之力,破解工业减排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三国联动:马六甲海峡崛起跨境封存枢纽
马来西亚主导,联合新加坡、泰国构建区域碳治理网络,在马六甲海峡沿岸规划3个跨境封存枢纽,目标2030年实现年封存能力1000万吨。此举是马来西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法案》的核心举措,该法案作为东南亚首部CCUS专项立法,为封存场地管理、碳资产确权及跨国运输提供了法律框架。
1、枢纽选址直指地理与产业优势:
地质条件:马来盆地近海枯竭油田和盐水含水层深度超1000米,具备稳定封存结构,预估总容量超130亿吨;
经济辐射:毗邻新加坡石化集群、泰国东部工业走廊,可高效承接区域工业碳排放。
2、区域协作机制同步落地:
印尼-新加坡签署跨境碳封存合作备忘录,允许印尼利用枯竭油气田接收新加坡捕获的CO₂;
马来西亚开通“CCUS项目快速通道”,优先审批具备跨国技术经验的企业申请。
二、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破解产业痛点
1、绿色金融工具箱全面开放
为降低项目前期高成本阻力,马来西亚推出“政策+金融”组合拳:
专项贷款:CCUS项目可申领年利率下浮2%的绿色转型贷款,期限延至15年;
税收减免:封存场地开发商享受前5年所得税减半(24%→12%),设备进口关税全免;
1亿马币技术合作基金:专项支持外资与本地企业联合体,外资持股上限放宽至70%。
2、立法强制工业减排
法案将石化、钢铁、电力列为重点管控行业:
年排超50万吨企业需在2027年前完成碳捕集设施评估;
燃煤电厂改造要求捕集率不低于85%,首批6家电厂启动招标,单厂改造成本1.2亿马币。
三、企业切入路径:技术授权与基础设施共享
1、跨国巨头抢占枢纽建设先机
道达尔能源+马国油+三井物产已联合评估马来盆地封存点,计划复制挪威“北极光”项目经验,为亚洲工业客户提供商业化封存服务;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布局模块化基建:初期采用固定平台注入(2028年投运),远期规划浮动储存装置,提升深海封存灵活性。
2、中小企业技术合作机遇
马来西亚能源部明确三类企业优先准入:
2.1.烟气捕集技术商:需提供近3年业绩证明,例如VOCs与碳捕集协同处理系统;
2.2.封存监测开发商:须通过马来西亚环境部认证,重点支持AI泄漏预警、地质稳定性遥感技术;
2.3.跨境联合体:鼓励与本地企业合作,共享区域标准制定话语权。
四、区域协同效应:从碳枢纽到东盟统一碳市场
1、基础设施互联降低边际成本
三国正共建CO₂运输管网,亚洲开发银行“KickStarter计划”支持跨境管道复用,避免重复投资。以印尼-新加坡项目为例:
壳牌、埃克森美孚联合开发“S-hub”跨境封存中心;
预计年收益2亿美元,运输成本因管网共享降低37%。
2、催化东盟碳定价机制成型
马来西亚要求2030年封存碳汇可交易,推动与新加坡、泰国互认减排量;
印尼总统令明确碳封存收益分成,承包商收入按石油天然气税法征税,政府抽取PNBP(非税国家收入),为跨境交易提供清算范式。
马来西亚能源部长在法案发布会上强调:“当欧洲碳价因经济疲软跌至50欧元时,东南亚选择以基建投资定义未来。这3个枢纽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区域气候治理的新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