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三部门联合划定“绿色赛道”,各省限推2个园区参与申报——
一套覆盖规划、建设、监测全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建设指标体系正式落地,
中国工业集群迈向“近零排放”的时代序幕由此拉开。
一、申报启动:严选示范园区,限定推荐名额
根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各省需在8月13日前完成国家级零碳园区推荐申报,每省名额不超过2个。
核心申报条件严控质量关:
主体资质:仅限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或经省级政府批复的新兴产业园区,且需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空间边界:允许以“园中园”形式申报,但需明确四至范围,确保管理权责统一;
数据基础:具备能耗与碳排放统计、计量及监测能力,且近3年无重大安全或环境事故;
产业导向:以上海为例,优先支持符合“(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的园区。
二、技术框架:全生命周期碳管理落地
此次同步发布的《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与《碳排放核算方法》,首次构建覆盖“源头-过程-末端”的全链条管理框架:
1、碳排放精准核算
要求园区核算近三年碳排放量,新建园区豁免历史数据,但需预测未来排放轨迹;
明确区分直接排放(园区内燃料燃烧、工业过程)与间接排放(外购电/热),避免重复计算。
2.八大重点任务闭环
从能源转型到技术应用,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能源侧:推动“绿电直连+储能配置”,探索氢电耦合与生物质替代;
管理侧:建设能碳一体化平台,实现负荷预测-多能协同-资源循环智能调控;
产业侧:要求高载能产业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区域转移,发展“以绿制绿”模式(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
3.基础设施硬性标准
新建建筑需按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标准建造;
交通系统全面低碳化,配套氢能/充电设施。
三、地方响应:上海湖北率先行动
上海:
设立48小时冲刺期,要求园区于7月31日前提交预申报表;
市级部门将择优推荐,并指导编制正式申报书,突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与零碳融合路径。
湖北:
采用“自评估+省级验收”双机制,要求8月13日前由市州发改委联合经信、能源部门联合推荐;
重点考核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三维度,申报书需包含减碳潜力与绿电消纳方案。
四、长效管理:动态监测与奖惩机制
为确保建设实效,政策设计“建设-评估-认证”闭环:
中期督导:省级部门协调解决土地、电网接入等瓶颈;
验收认证:建设期满后经省级自评估、国家部委联合验收,达标园区获“国家级零碳园区”认证;
创新激励:允许园区以虚拟电厂身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负荷聚合提升收益。
上海某经开区负责人透露:
“过去低碳改造面临标准模糊、核算口径不一的问题,如今从树种选择到绿电采购皆有据可依——这才是园区敢投入的定心丸。”
五、产业变革:零碳竞赛催生新赛道
零碳园区建设将直接带动三大产业爆发:
能源服务商:分布式光伏、储能、氢能基础设施需求激增,湖北已规划首轮100万千瓦海上光伏竞配;
数字化服务:能碳管理平台成为刚需,需整合物联网、AI预测算法实现源网协同;
技术解决方案:碳捕捉、工业余热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技术加速商业化,如上海对光热、地热项目给予0.1-0.3元/千瓦时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