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欧盟碳价环比跌1.37%,英国跌4.56%,韩国跌3.17%;
韩国成交量却逆势攀升13.11%,新西兰日均成交价微跌0.77%——
市场分化背后,是政策转向与经济疲软的角力。
一、欧美市场:经济拖累与政策博弈
欧盟碳价连跌,2025年7月配额期货均价跌至53.8欧元/吨(环比1.37%),创年内新低。
这一颓势已持续近半年:2024年初以来,欧盟碳价累计下跌超31%,较2023年2月历史高点(100欧元/吨)腰斩。
核心拖累因素:
工业需求萎缩:欧元区制造业PMI连续20个月低于荣枯线,工业部门配额购买力锐减;
配额过剩隐忧:2026年免费配额削减加速,叠加暖冬导致能源需求下降,市场预期供应过剩加剧;
政策摇摆:法国提议设立4580欧元价格走廊,但欧盟议会选举临近,政策落地存疑。
英国市场同步下行,7月碳价环比下跌4.56%,延续2023年以来的疲软态势。
若英国碳价持续低于欧盟,2026年碳边境税(CBAM)生效后,其钢铁、水泥等出口商品可能面临额外税收压力。
二、亚太分化:韩国的逆袭与新西兰的挣扎
与欧美不同,亚太市场呈现“量价背离”特征:
韩国成交量逆势冲高,7月日均成交量环比大涨13.11%,但碳价下跌3.17%。
背后推力来自:
履约周期驱动:企业赶在年底履约截止前集中交易;
政策托底预期:政府计划2024年实施清洁氢标准,刺激配额储备需求。
新西兰陷入“双低”困局:
日均成交价微跌0.77%,延续2023年以来的单边下跌趋势。
2023年上半年,该国碳价暴跌42.5%,2025年仍未摆脱低迷。
主因是拍卖机制失灵——3月季度拍卖因结算价低于政府底价而流拍,严重打击市场信心。
三、中国韧性:成交放量下的价格企稳
全国碳市场7月总成交1166万吨,环比增长9%,总成交额突破8.55亿元。
尽管收盘价环比微跌3.39%,但跌幅小于欧美市场。
支撑因素显效:
履约需求释放:控排企业为年底配额清缴提前布局;
自愿市场扩容:CCER累计成交额突破2亿元,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加速技术转化。
四、未来挑战:政策与经济的赛跑
全球碳市场分化凸显深层矛盾:
欧洲的困境:若经济持续疲软,法国提议的“价格走廊”可能需联动市场稳定储备(MSR)机制,调整配额吸收阈值;
韩国的机遇:成交量跃升若匹配减排政策收紧,或扭转长期低价态势;
中国的关键:全国碳市场亟需扩大行业覆盖(如钢铁、水泥),以提升定价话语权。
伦敦金融交易所分析师指出:“当工业复苏遇阻时,碳价成了经济冷暖的牺牲品。但长期看,欧盟62%的配额削减目标不会动摇——当前低谷或是布局窗口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