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青藏高原上,一部针对世界屋脊生态特性的碳汇造林技术规程即将落地,为这片脆弱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带来系统性保护方案。
2025年7月28日,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DB54/T0497-2025),这是我国首个针对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碳汇造林制定的专项技术标准。
该规程将于2025年8月28日正式实施,为青藏高原碳汇造林项目提供从规划设计到成效评估的全流程技术规范。
这部由西藏自治区林草标准化委员会推动制定的技术规程,不仅填补了高海拔地区碳汇造林标准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生态脆弱区增汇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生态高地,标准先行
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和全球气候调节器,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无可替代。然而,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生态系统脆弱等因素使该地区的造林增汇工作面临特殊挑战。
此前,西藏林草标准化委员会在2024年9月组织专家论证会,对包括《碳汇造林技术规程》在内的19项林草地方标准进行立项评审,最终16项标准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获得通过。
标准制定过程中,技术团队针对海拔梯度变化带来的植被分布差异,创新性地提出“立体切割”的样本选择方法。
该方法将样地划分为山脚、半山和山顶不同层次,精准捕捉不同海拔梯度的碳储量变化特征,为高精度碳汇计量奠定基础。
即将实施的规程还融合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结合遥感数据与地面样地调查,建立植被类型与碳储量关系模型。
这种多维数据采集方式有效克服了高原山地监测站点覆盖有限、代表性不足的难题,大幅提升碳汇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规程核心:高海拔造林技术体系
《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为高原特殊环境量身定制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
1.造林地选择
规程严格限定碳汇造林区域,优先选择生态区位重要、集中连片的无立木林地。这些地块通常土层厚度在10厘米以上,具备基本林木生长条件,能有效发挥碳汇功能。
2.精细化整地技术
针对高原脆弱土壤,规程禁止全面整地与炼山,要求采用“穴状整地”方式,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整地需在3月上旬前完成,使植穴经历自然风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3.科学配置树种
根据规程要求,造林需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合理搭配乡土树种。在类似生态区实践中,采用红锥、杉树、枫香按5:3:2比例混交,以行间混交方式种植,避免林相单一。
4.精准密度控制
规程明确了造林密度标准。一般人工造林密度为89株/亩(株行距2.5米×3.0米),而防火林带则需167株/亩(株行距2米×2米)。这种差异化管理兼顾了碳汇效益与生态安全。
5.三年抚育计划
栽植后实施3年抚育管理,每年7-8月进行除草、松土、追肥。追肥要求使用N、P、K有效总含量≥30%的复合肥,每穴0.30公斤,确保苗木健康生长。
三、碳汇计量监测的技术创新
《规程》创新性地构建了青藏高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为碳汇项目审定核查提供科学依据。
1.多源数据融合
规程要求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地面调查,获取植被类型、覆盖度、高程等关键参数。通过建立植被类型与碳储量关系模型,实现大范围碳汇量精准估算。
2.立体监测网络
针对高原“一山多植被”特征(山脚乔木、半山灌木、山顶草甸),规程设计了立体化监测网络。在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设置野外样地,全面捕捉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
3.机器学习算法
规程引入统计回归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生态碳汇长期监测模型。这些算法能综合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条件对碳汇的影响,显著提升预测准确性。
4.严苛核查标准
参照CCER碳汇项目核查要求,规程执行90%可靠性水平下90%精度的抽样设计标准。现场核查时,样地位置误差不超过±5米,胸径测量误差控制在±5%以内。
四、为生态脆弱区增汇提供技术支撑
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的实施,对高原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多重价值。
1.生态屏障加固
规程为“亚洲水塔”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科学造林增汇,增强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2.碳汇项目开发
规程为西藏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碳汇项目奠定方法论基础。明确的计量监测标准使项目产生的碳汇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具备进入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条件。
3.技术辐射效应
作为高海拔地区首部碳汇造林技术规程,其经验可推广至青南高原、云贵高原等类似生态区。云南已建立自然资源碳汇调查与碳资产评估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高原山地碳汇监测研究。
4.生态修复与增汇协同
规程推动生态修复与碳汇提升协同增效。云南技术创新中心的开放课题专门资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汇协同增效技术”研究,探索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技术路径。
随着8月28日实施日期临近,西藏各林草单位正积极筹备规程落地工作。在拉萨郊区的一个苗圃基地,技术人员正按照新规程要求筛选适应高原气候的乡土树种,这些苗木将在明年春季被栽种到规划好的碳汇造林地块。“这部规程不仅是一套技术标准,更是我们守护青藏高原的生动作业手册。”一位参与规程培训的当地林业工程师这样评价。
从世界屋脊开始,中国正在为全球生态脆弱区探索一条科学增汇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新路径。未来,高原上每一片新生的树林,都将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绿色见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