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一排排人工藻礁沉入碧波之下,摇曳的海草间鱼群穿梭,山东长岛孙家村的渔民们未曾想到,海底那片葱茏的“森林”竟能换来300万贷款,更成为全村致富的金钥匙。
在山东烟台长岛孙家村海域,一艘运输船缓缓将人工藻礁投放入海。这些看似普通的混凝土构件将在海底“生长”出茂密的海藻森林,构建起一种名为“固藻集鱼”的生态养殖模式。
2023年初,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落地长岛,300万元贷款资金破解了孙家村东源海洋牧场升级的资金瓶颈。一年后,这片海域交出了惊艳答卷:褐牙鲆鱼苗存活率提升30%,年捕捞量突破1000吨,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8000元。
1、碳汇贷款,破解融资难题
几年前,长岛孙家村的海洋牧场面临提质升级的关键时刻。村集体入股东源海洋牧场需要投放更多人工鱼礁,却遭遇资金困境。“我们在海域投放了12余万空方人工鱼礁,增殖了50万株大叶藻、马尾藻等海草,形成了规模化的海草床生态系统。”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介绍道。
传统贷款模式难以评估海洋生态价值,而海洋牧场又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这一困境在2022年底迎来转机——长岛农商银行在山东省农信联社指导下,创新推出“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
这款绿色金融产品以海草床、海藻场每年固碳量产生的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由专业机构评估碳汇价值,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登记系统进行质押登记。
2023年初,东源公司凭借其养护的1400余亩天然海藻场和修复的2500亩海洋牧场,成功获得全国首笔300万元碳汇贷。“海草床、海藻场每年固碳量超过280吨。”孙家村负责海洋牧场的技术人员肖圣志表示,这笔资金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2、智能化改造,激活海洋牧场
获得贷款后,孙家村将资金投入两个关键领域:扩大海草床规模和海洋牧场智能化改造。
在海底生态建设方面,孙家村新增投放大量人工藻礁,持续扩增海草规模。如今,该海域已形成了规模化的海草床生态系统,不仅固碳能力显著,还为鱼类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和栖息场所。
“我们还用碳汇贷款资金对海洋牧场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孙成伟介绍道。通过部署水下监测设备实时追踪生态数据,海洋牧场实现了精准养殖的革命性突破。智能系统实时监测水温、盐度、溶解氧等关键参数,让养殖人员能够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改造效果令人惊喜:东源海洋牧场投放的80万尾褐牙鲆鱼苗,存活率较传统养殖提升30%,年捕捞量增加至1000吨。存活率的大幅提升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的飞跃。
与此同时,孙家村构建了立体生态养殖链:在海底养殖海参、贝类,在中上层水域养殖褐牙鲆、许氏平鲉等优质鱼类。随着海草床修复成效显现,海洋牧场天然海藻场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
3、经济效益,惠及千家万户
碳汇贷款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财富。孙家村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村集体从东源海洋牧场的收益中累计获得分红754.6万元,这些资金又用于村内公共设施建设和福利发放。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带动村民每年户均增收约8000元,显著提高了渔村的生活水平。
在离海洋牧场不远的海岸线上,孙家村同步发展了零碳旅游产业。村里打造绿色低碳“亮标惠民”示范点,民宿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和洗漱用品。旅游区内建成15个光储充一体充电桩,新增80余辆共享电动单车,让游客享受海岛风光的同时实现绿色出行。
“固藻集鱼”模式的成功也吸引了科研机构的关注。2025年7月,“山东长岛海藻科技小院”在烟台正式揭牌成立,将聚焦海藻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科技小院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山东省农技协等单位共同支持,计划进一步扩大海藻种植规模——2025年将扩至25万株、5000亩海藻场。
4、零碳岛建设,打造全国样板
孙家村的探索是长岛打造“国际零碳岛”的缩影。近年来,长岛秉持“全域统筹、生态优先、产业融合”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奔零”模式。
在零碳民生方面,孙家村投入200余万元完成整村新能源供暖改造,130余户实现清洁能源取暖改造率达100%。村内125盏路灯及公共场所照明均采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微风能)供电,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100%。
零碳渔业领域成果更为丰硕。据测算,长岛海域潮间带海藻场每平方米碳汇量达187.31克,潮下带海藻场每平方米碳汇量高达386.63克。通过“固藻集鱼”模式,孙家村年产海产品5000多吨,创造产值4000万元。
开发区将深入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大力开发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设施装备,全面构建鱼藻贝珍立体养殖体系。目标到2035年,深远海养殖网箱达到50座,养殖水体超过300万立方米。
5、经验推广,引领蓝碳经济发展
长岛“固藻集鱼+碳汇金融”的创新模式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打通了“生态修复-碳汇增值-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价值转化链条。
中国人民银行长岛支行副行长吴强评价道:“这是金融助力企业将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的一种新型信贷模式,该产品首创‘金融+生态修复+碳汇’模式,是破解绿水青山定价难的创新之举。”
金融创新不仅解决了海洋牧场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机制。2023年4月,烟台市首届金融创新成果奖揭晓,“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荣获一等奖。面对这份荣誉,长岛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克文表示:“碳汇贷这个奖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出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绿水青山。”
长岛的创新实践正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2025年7月28日,在烟台市举行的文旅产业链专场记者见面会上,长岛旅游集团介绍了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的经验。
集团通过打造“海洋生态全域研学实践岛”,与专业教育机构联合研发研学课程,将长岛的海洋生态、地质奇观转化为研学产品,深化了“旅游+教育”的产业跨界融合。
随着“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提速,长岛的蓝碳经济正迎来全新发展阶段。开发区计划搭建岛陆海一体智能信息网和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实现海洋牧场精准化数字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