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一艘装载7500吨液化二氧化碳的轮船正驶向挪威北海,这些原本会排入大气的温室气体即将沉入2600米深的海底岩层,开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篇章。
2025年6月,挪威正式启动名为“Longship”的全球首个全规模碳捕集与封存价值链项目,标志着工业减排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挪威政府投入22亿美元支持下,该项目已在北海厄伊加登(Øygarden)建设全球首个专用碳运输港口。首艘碳运输船“北方探路者”将于今年夏季抵达港口,运送从挪威布雷维克水泥厂捕获的7500公吨液态二氧化碳。
一、欧洲气候创新的里程碑
挪威Longship计划以维京海盗船命名,旨在打造从排放源到海底封存的全链条碳管理体系。作为挪威史上最大气候投资项目,该项目获得了政府22亿美元资金支持。
在项目初期的10亿美元费用中,挪威政府承担了约80%,其余由壳牌、Equinor和道达尔能源等三家化石燃料公司提供约7.14亿美元资助,以及欧盟1.5亿美元的补贴。项目初期每年可储存150万吨二氧化碳,后期将扩增至500万吨,相当于挪威年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挪威能源部长TerjeAasland将此次启动称为“欧洲碳捕集与封存的突破”。
二、碳捕集技术全解析
Longship项目第一阶段重点捕集海德堡材料公司位于布雷维克的水泥厂排放物,每年可捕获约40万吨二氧化碳。
在水泥厂,当热气载着二氧化碳从窑炉中冲出时,工厂使用邻近峡湾的海水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被送入一个喷洒胺的房间——胺是一种在低温下能与二氧化碳结合的化学物质。胺雾沉到底部,将二氧化碳一起拖拽下来。剩余的空气从烟囱排出时,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了约85%。
随后,工厂使用窑炉的废热来打破化学键,让胺释放出二氧化碳。纯净的二氧化碳进入压缩机,在那里变得更浓、更冷,最终变成液态储存在储罐中,等待运输。
三、海底封存的技术保障
捕获的二氧化碳经过液化处理后,将通过专用船舶运至挪威西海岸厄伊加登的一个码头。
在厄伊加登码头,液态二氧化碳将被注入距海岸约110公里、海底下2.6公里深的盐水含水层中。这一深度相当于将埃菲尔铁塔沉入海底近九个的高度。注入设施由“北极光”(NorthernLights)项目提供支持,该项目由Equinor、壳牌和道达尔能源合资运营,是世界上首个商业化二氧化碳运输和封存服务项目。
为确保封存安全,研究人员对北海封存场地进行了详细地质力学研究。通过对Eos井岩芯的测试发现,储层砂岩和页岩盖层的力学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页岩盖层表现出明显的力学和水力各向异性。
这些数据为二氧化碳注入的地质力学建模提供了关键参数。
四、国际合作的开放平台
Longship项目设计为一个开放的基础设施平台,已启动国际合作。
近日,挪威与瑞士、法国先后签署了双边协议,允许两国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运送到挪威大陆架进行永久封存。今年4月,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和瑞典北欧五国缔结了跨境碳捕获和封存国际协定。这一协定将推进欧洲碳捕获和封存基础设施建设,为确保北海地区碳捕获和封存市场运转良好扫除部分障碍。
NorthernLights公司已与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的企业签署商业合作协议,为欧洲工业提供二氧化碳封存服务。项目的第二阶段已获挪威能源部批准,欧盟将其指定为“共同利益项目”,解锁131亿欧元资金支持。
五、环境安全与长期监测
一项针对北海Endurance储层的研究发现,海底沉积物中储存着约2172万吨碳,其中63%为无机碳(PIC),37%为有机碳(POC)。
实验表明,若发生二氧化碳泄漏,主要影响的是无机碳部分,而有机碳则保持稳定。在模拟泄漏实验中,二氧化碳注入导致pH骤降至6,使无机碳含量下降56-80%,而有机碳几乎不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单次泄漏事件(模拟50米半径渗漏)仅威胁0.012万吨碳,不足储层总碳储量的0.002%。
为加强监测,北方耐力合作公司已委托Sonardyne公司在Endurance场地关键位置部署海底着陆器监测系统。这些设备配备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被动声纳阵列和多种传感器,可检测大面积水域中水化学的微小变化。
监测将于2026年夏季开始,为期两年,为后续的大规模封存提供基线数据。
项目预计到2029年还将增加位于奥斯陆附近的HafslundCelsio垃圾焚烧厂碳捕集设施,新增35万吨二氧化碳的年捕集能力。
挪威在2025年6月提交的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已明确将碳捕存技术作为实现到2035年温室气体排放相比1990年减少70-75%的关键手段。
挪威政府出资220亿克朗支持该项目的开发和未来十年的运营,预计总成本为340亿克朗。这一投资规模显示了挪威推动碳减排技术的决心。能源部长Aasland强调:“这是一项对未来就业、技术和产业的投资。Longship将证明二氧化碳管理是安全、可行且必要的,有助于实现挪威和欧盟的气候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