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2025年4月,常州金坛区黄金大农场内,655.03吨“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以每吨25元的价格在竞价中成交。这笔总额1.6万元的交易,成为江苏省首例农业节水碳汇交易,标志着节水灌溉的生态贡献首次以市场化方式兑现。
农业碳汇交易的核心难点在于科学量化。长期以来,农田节水产生的碳减排因缺乏统一核算标准,难以进入碳交易市场。常州市水利局联合河海大学展开攻关,推出《不同水分控制模式下稻作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及碳交易实现路径探索》项目,开创了“水利—农业—生态”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项目团队在黄金村设立试验田,以灌溉方式为唯一变量,对水稻全生育期展开碳足迹追踪。通过严谨对比间歇灌溉、控制灌溉与传统淹灌的碳排放差异,最终发布全省首个《灌溉稻田碳核算方法学》,首次系统建立节水措施与碳汇增量的量化关联模型。
这一方法学填补了农业领域碳核算的空白,为后续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操作模板。在技术落地的黄金大农场,节水灌溉展现出三重效益。
1.降耗层面:试验数据显示,间歇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33.34立方米,控制灌溉更是低至266.67立方米。相较传统淹灌,节水率提升28%-43%,累计节水超7万立方米,相当于140亩农田全年灌溉需求。
2.增汇层面:科学控水促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增强固碳能力——间歇灌溉模式亩均增汇减排1.01吨,控制灌溉达1.55吨。
3.增收层面:碳票交易收益全额注入村集体账户,专项用于农田生态保护与绿色农业升级。村民直言:“保护生态能挣钱,我们农民也能从绿色发展里得实惠”。
黄金村的突破具有显著的可复制性。其模式核心在于通过机制创新,将“节水形成的生态增量”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循环。
这一闭环设计,让节水从“成本投入”转向“增值收益”,推动农业低碳转型进入自我造血新阶段。随着常州计划在全省推广该模式,更多农田有望成为“绿色资产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