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一片隐藏于海岸带的“蓝色宝藏”正引发全球关注——它就是蓝碳生态系统。随着2025海南国际蓝碳论坛的盛大开幕,中国正式宣布将蓝碳纳入“十五五”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标志着蓝碳从科学概念迈向国家战略。这片覆盖全球海洋不足0.5%面积的生态区域,却封存着海洋沉积物50%以上的碳,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自然解决方案。
一、中国蓝碳战略:从地方实践到国家行动
1.“十五五”规划的政策突破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在海南蓝碳论坛上宣布,蓝碳将作为核心要素纳入“十五五”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一战略布局包含四大支柱:
生态修复筑基:通过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修复筑牢蓝色碳库
技术标准攻坚:建立科学核算体系,攻克碳汇监测认证难题
国际规则参与:主导制定全球蓝碳标准,提升中国话语权
海南先行先试:依托自贸港政策打造蓝碳国际示范区
2.海南的“蓝色引擎”实践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已修复红树林7.8万亩,带动东寨港保护区珍稀鸟类数量创历史新高。2025年恰逢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省政府将蓝碳定位为“蓝色引擎”,计划通过三大举措建设海洋强省:
搭建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聚合全球科研力量
推动与印尼、巴西等国签署碳汇合作协议
创新蓝碳金融产品,探索碳汇质押融资
二、科学前沿:红树林碳汇机制突破与全球数据革新
1.中国红树林固碳密码破解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团队在湛江红树林区取得重大发现:
矿物保护效应:无定形氧化铁与微生物残体碳积累呈正相关,解释了红树林土壤超高碳密度(平均170.93吨/公顷)的成因
树种选择奥秘:秋茄(*Kandeliaobovata*)人工林促进细菌/真菌丰度提升,微生物残体碳积累显著优于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
营养级联效应:广东惠东研究证实,营养物质→微生物群落→土壤肥力→红树生物量形成四级正向循环
2.非洲蓝碳“数据黑洞”填补
葡萄牙团队在毛里塔尼亚Bancd’Arguin国家公园的突破性研究颠覆认知:
碳源自给率:海草沉积物中99%碳源来自自身组织(*Cymodoceanodosa*),避免全球碳核算“双重计数”
极端事件扰动:1755年里斯本海啸沉积层导致碳储量测算偏差,校正后潮间带碳储量升至35.5吨碳/公顷
储量重估冲击:研究发现该区域实际碳储量较UNESCO原估值低30倍,凸显实地测量的紧迫性
三、标准之战:蓝碳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中国方案
在海南论坛的“蓝碳增汇技术、标准及应用”分论坛上,海南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黄鹏直击行业痛点:“没有统一标准,碳汇交易就是空中楼阁”。面对生态系统差异大、核算规范不协同等挑战,中国提出破局三策:
1.标准体系创新
本土化筑基:海南已发布《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推动“湛江经验”上升为国家标准
eDNA技术赋能:借鉴毛里塔尼亚研究的沉积环境DNA溯源法,开发碳源精准核查工具
社区协同监测:推广印尼模式,将原住民传统生态知识纳入验证体系
2.国际合作突破
论坛期间中印尼签署战略协议,共推两大机制:
红树林碳汇互认:对接印尼国家碳核算系统(基线减排1.74亿吨CO₂)
技术联合攻关:针对潮汐湿地修复方法学(VM0033)争议,共建第三方审计机制
正如海南蓝碳青年倡议所昭示:“每公顷红树林不仅固存170吨碳,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解的密码”。这场蓝色革命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更是对海洋敬畏的文明觉醒——毕竟,拯救气候的钥匙,或许就藏在波涛之下的沉积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