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苍翠林海在呼伦贝尔大地上铺展,56万吨减排量即将进入全国碳市场,这片绿色宝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色钥匙。
近日,呼伦贝尔市第二个CCER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完成公示。继首个项目后,该市再添一片近7万亩的碳汇林,预计产生约5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
两项目总面积近7万亩,碳汇资源规模居内蒙古前列,标志着呼伦贝尔林草碳汇开发进入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一、全域碳汇体系成型,制度创新筑牢生态根基
呼伦贝尔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碳汇开发管理体系。该市创新建立“五位一体”管理架构:工作组抓统筹、市林草局抓政策、碳汇局抓落实、碳汇中心抓技术、林业集团抓产品。
在制度设计上,形成“1+N+M”碳汇产业发展体系。以全市碳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中心,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和林草湿碳汇监测评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为方向,四个试点旗市区的实施方案为落脚点。
这套体系解决了碳汇资源管理分散、开发标准不一的问题,为全区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呼伦贝尔样板”。
二、碳汇价值实现路径,金融司法双轨创新
呼伦贝尔市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渠道。今年初,呼伦贝尔林业集团与呼伦贝尔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协议,通过CCER碳汇项目抵押方式获批贷款500万元,实现自治区首笔CCER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在司法领域创新更引人注目。鄂温克旗、根河市等五个旗区建立“生态司法+碳汇”工作机制,成功宣判多起以认购碳汇替代生态修复的诉讼案件。
2023年,该模式已在破坏生态环境案件中广泛应用,违法主体通过购买碳汇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开创了生态司法实践新路径。
三、碳汇数据库精准支撑,390个样地摸清生态家底
精准监测是碳汇开发的基础保障。呼伦贝尔市在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率先开展林草湿外业调查,布设390个监测样地,建立碳汇资源统一底板数据库。
该数据库整合了林草碳汇开发储备项目信息,为各旗县级碳汇价值实现试点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支撑体系持续强化。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完成全域生态绿色核算,测算出2020年生态空间总价值量达12310.27亿元/年,居全区首位。
联合国家林草局规划院、中科院等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草原碳汇方法学研究,推动《天然次生林修复碳汇项目方法学》通过国家评审。
四、固碳技术创新突破,百亩示范区减排增效
农用地固碳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7月中旬,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呼伦贝尔召开农用地碳汇潜力评估及减排固碳技术集成示范推进会,展示核心示范区创新成果。
在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千亩核心示范区,通过施用有机肥结合补播技术的综合措施,田间试验数据显示:
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提升10%30%
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5%10%
任务组已在全国13个省建立16个核心示范区,辐射推广面积达100万亩,温室气体减排率达10%以上。
五、双试点示范引领,标准体系防控开发风险
呼伦贝尔通过试点建设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全市已创建4个旗县级森林碳汇价值实现试点(阿荣旗、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柴河林业局)。
在红花尔基林业局设置林业可持续经营碳汇监测试点,额尔古纳市获批自治区草票制度试点地区。
风险防控机制同步完善。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旗市区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的指导意见(试行)》,全面推进碳汇项目标准化开发。
强化碳汇资源数据管控,严防资源流失和“跑马圈地”风险。
林草碳汇量约占内蒙古的49%、全国的4.6%,这片绿色宝库的价值正被重新定义。当额尔古纳的监测人员穿行于390个样地间,当农科专家在千亩示范区记录下土壤固碳数据,呼伦贝尔的生态账本正变得越来越厚实。
去年8月,呼伦贝尔林业集团与华能伊敏煤电公司签下该市首笔碳汇交易,750万元资金流入林场账户。金融机构、司法系统、科研院所纷纷加入这场绿色变革,碳汇从生态概念变为可计量、可交易、可抵押的绿色资产,呼伦贝尔模式正为全国林草碳汇开发写下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