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累计备案507万吨降碳产品,110万吨转化为6000万元真金白银,河北碳汇市场每10笔交易就有超过8笔来自这座塞外山城。
承德市在降碳产品开发与交易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该市累计备案降碳产品507万吨,居河北省首位。其中110万吨已完成价值转化,实现生态价值变现6000余万元,备案总量和价值转化总量双双位居全省第一。
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获得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三家金融机构降碳产品授信7亿元,为全省提供了绿色金融的“承德经验”。
一、河北碳汇交易新高地,承德模式引领全省
承德市在降碳产品交易领域持续领跑河北省。累计完成降碳产品交易6496万元,位居全省首位。依托河北省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完成4批次110万吨降碳产品交易,占全省交易总量的83%。
2021年,承德实现全省首笔降碳产品交易,连续三年承办全省交易仪式。2024年,该市深入探索生态补偿、降碳产品、排污权交易等模式,累计交易额突破1亿元。
承德市在规则制定方面也走在全省前列。配合完成全省首个降碳产品方法学《承德市森林固碳生态产品试点项目方法学》,成为全省标准。
二、塞罕坝CCER项目开发,获7亿元绿色金融赋能
塞罕坝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在碳汇项目开发上再立新功。塞罕坝机械林场完成CCER市场重启后的省内首笔交易,出售碳汇产品1.9万吨、金额100.7万元。目前,承德市正积极推动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申报国家第二批CCER审定与核查机构。
金融机构对承德碳汇项目信心十足。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三大金融机构为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降碳产品授信7亿元。
“仅我们公司就拥有寿王坟林场、御道口林场等9个林场,具有丰富的碳汇资源”,承德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部主任宋博伦表示,“同时开发了湿地、光伏等降碳产品,目前拥有18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三、生态损害赔偿创新,24例自愿认购开辟司法新路径
承德市创新探索“降碳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模式,成为全省首创。
2023年7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人民法院宣判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被告单位自愿认购“降碳产品”进行补偿性生态修复。该案成为河北省首例在裁判中支持以“补植复绿+认购降碳产品”的方式综合修复受损害生态环境的案件。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中院、市检察院共同印发《关于探索开展“降碳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通知》,将认购降碳产品列为替代性修复方式。
截至目前,承德市已累计完成24例自愿购买案例,价值实现110万元。
四、3556万亩林地的生态家底,双试点支撑绿色转型
承德市拥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居京津冀地区首位。经专业机构核算,承德全市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年可涵养水源32.7亿立方米、保育土壤8883.8万吨、固碳712.5万吨、释放氧气586.2万吨,生态资产总价值达5019.2亿元,为河北省最高。
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斐然。“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获评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承德市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两大试点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战略支撑。
五、排污权交易改革突破,流域补偿资金5.15亿元助力生态保护
承德市在排污权交易领域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年7月启动以来,兆丰钢铁、黎河肥业、燕北冶金等企业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350笔,交易金额3875万元。
承德市有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压缩审核时限至3个工作日内。同时印发《关于支持和鼓励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的7条措施》,全市组织完成排污权交易3519万元,核定征收排污权使用费1545万元。
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承德市争取到位滦、潮河流域补偿资金5.15亿元,占流域总体补偿资金的66.9%。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1.82亿元。
承德市的林地面积达3556万亩,居京津冀地区首位。这些绿色资源通过科学核算,每年可固碳712.5万吨,释放氧气586.2万吨,生态资产总价值高达5019.2亿元。
金融机构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承德碳汇项目的信心。建行、中信、中行三大银行联手为塞罕坝生态开发集团提供7亿元授信,承德银行则发放了全市首笔碳减排贷款。数字背后,是承德人将“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的坚定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