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结束后,本来以为经济形势企稳,社会重回繁荣景象,但是全部意外发现,经济形势更加低迷。即使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部在增长,但是从前期的调查看,生产普遍下降,大学生就业困难,千军万马都挤在考公考编的赛道里。央企国企裁员也在频繁发生,民企还在硬撑,社会现实和官方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说明了统计口径一定采取一些方式进行了宽松量化。
反映经济形势的各项指标,也不能真切反映现实的情况。今年夏天的暴热,民用耗电量大幅上升,说明统计数据已经和结论开始分道扬镳。
即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够细致监测到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各种压力下各种比较负面的情绪常常言及于表。作为普通的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无可厚非。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我们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
从目前看,疫情以后全球经济出现了比较萧条的景象,中国也同样未能幸免。在萧条的经济背景下,各国的利益冲突也愈加暴露出来。特别是当前发达国家对中国电动汽车、储能电池、光伏等清洁产业的封堵,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的阵营也在分化,对这些封堵国家的出发点究竟出于应对气候的紧迫性还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内部有不同的声音,因此对于西方的封堵,中国只要在这个赛道里正确行走,大可不必在意这些国家的反应。
但是我们需要在意的是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本内涵,一般人不研究国际社会的碳中和策略,但是从专业的人看来,国际碳中和策略有自身的逻辑,比如碳减排也要可持续发展,碳减排更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碳减排过程中各种利益关联方需要均衡发展。而不是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为了减排而减排。如果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都迎头赶上,而并非形式主义,那么国际市场一定会敞开大门迎接我们的产品。
在碳中和的现实中,发达国家和中国社会彼此都没有读懂对方,很多情况下,彼此靠猜测做生意,因为碳中和领域,需要真正读懂,就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而我们当下缺乏这样的现实基础,读不懂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虽然掌握了产业的优势,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完全懂得碳中和的策略,在各种语境的沟通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当然我们社会中虽然看起来不少能说会道的,但是如果要和国际先进理念的专家在一起,把很多伪人才伪专家划分完毕后,我国的专业人才还是相当匮乏。
碳中和是系统战略,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融进国际碳中和战略中,读不懂的人因为时间和阅历不够。(王军纯)
|